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不舍昼夜。
其实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变化如斯,不舍昼夜。
一、产业变化
中国产业会变成三类:
1.单维的传统制造型企业:虽然互联网一片沸腾,但其实基础科学近几十年来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下一个黄金十年,传统制造型企业仍会继续存在。
2.二元的互联网企业:不管是平台,还是社交,又抑或是工具,二元的互联网企业所有的商业机会,仍然在“连接某个需求到互联网上”的范畴内。二元的企业所有的商业机会都产生在“连接”上,不管是广告,还是佣金,还是会员费,都是基于两个点连接的基本逻辑上,这种连接并不产生物理层面的成果。
3.三维的AI/物联网企业:这才是真正的明日之星,会从中诞生击败BAT的企业。这类企业在二元的互联网企业基础上纳入了物联网所。逻辑与二元企业不大一样,三维企业不仅仅解决连接问题,而且也解决连接到物质上之后所产生的结果。这是质的变化。
二、企业变化
过去我们老说,一流的企业造标准,二流的企业卖服务,三流的企业卖产品。而互联网所催生的变化后,未来企业会有三种。
一流企业造平台(电子交易平台,社交平台,甚至于未来的物联网平台等等)
二流的企业卖产品(新的产品的概念,包括各种App产品,包括在传统科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的传统企业)
三流的企业卖服务(各种目前很火爆的,还没有进化成为平台型的二元的互联网企业,各种尚未有自己独立产品的传媒/广告/咨询公司)
三、互联网/经济体/和营销变化
这三者一一对应
1. 前互联网时代:(1994年中国互联网诞生之前)计划经济;营销重心在于找到能够把信息传达给消费者渠道,在中国,这个渠道往往是央视。
2.PC互联网时代:(从1994年拨号上网开始,到2014年,移动互联网流量第一次大于PC为止)市场经济;营销重心逐步的扭转到传递信息到创造消费者容易接受的内容。原因很简单,看看我们自己每天手机上有多少信息即可。信息狂轰乱炸下,强推给消费者的信息一概会被摒弃。
3.后互联网时代:(从2014年开始到未来物联网)共享经济,甚至共产经济;营销的重心,从创造内容到经营粉丝,这里的粉丝不是指微博微信上的粉丝经营。而是更广泛的一个定义。企业在一个光辉的品牌理想下,通过与粉丝(含顾客和潜在故事)的互动,真正的让粉丝参与到产品和品牌中,与粉丝一起建设品牌。能够活下来的,多属于拥有胸怀大志,又脚踏实地的品牌理想的企业。
四、关于关系
“关系”一词在中国大地上寓意深远,
它是计划经济时代生意的唯一渠道,是市场经济时代的生意的50%以上的构成要素,但却是共享/共产经济时代的奇葩。
万物联网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再有障碍,人与人连接后为了产生生意成果,需要的与物的连接,也通过互联网解决,因此,很大程度上不再需要“关系”。这一时代需要的是“rule", rule界定了游戏规则,让参与者的能力+资源尽可能的的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