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作家
成为一名作家一直是自己一个梦想。这个梦想起始于读书时自己拿过征文比赛竞赛奖。
这个奖对自己有很大激励作用,为此自己还专门有意识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之后,自己发现写作能力并没有明显进步,于是沮丧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写作的料。(固定型思维是我求学生涯进步最大阻碍,我直到知道这个成长型思维以后,才突然明白过来自己读书那会儿为什么碰到几个坎都没有迈过去)
最近几年,在微信上认识很多持续写作的战友,才再次选择有意识训练自己的写作能力。于是,在“简书”上注册自己的专栏,用将近2年的时间陆陆续续写了20多万的字。
等自己写了足够多的文字以后,我才真切认识到,自己读书那会儿的努力根本不算努力。因为我才努力了1年短暂时间就放弃了刻意训练写作的计划。
放弃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没有认识到,学习一项技能需要持续积累。
积累的时间可能会很长,但是持续积累必然带来进步。可惜,这个道理我那个时候根本不懂。说来惭愧,这个道理竟然也是我在最近几年通过学习李笑来专栏才深刻领悟的。学习到这个道理,真实 又惊又喜。惊的是,这么个浅显的道理,我居然现在才知道。喜的是,我知道这个道理以后,突然就想通了很多事情底层发展逻辑。这就像一个近视的人,戴上眼镜以后的那种感觉。世界变得比之前清晰多了。
二是认为成为与否都是天赋规律在背后运行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己都是天赋论的拥护者,也是受害者。自己一直喜欢看英雄传记,为了吸引读者,很多传记都会写得要比现实稍微夸张一点,作者把很多一下无法理解的事情,都会归结到天赋论上去。这就导致我一直认为,一个伟大人物生来就是不平凡的。伟大人物创造伟大业绩是客观的,但是另外一个伟大人物成长的内在逻辑会被淹没。我只是看到一个表象,没有深刻深刻认识到,伟大人物从来不是生来就是伟大人物的。伟大人物都是经历过无数风雨,砥砺前行的人。经受住风雨的考验,其实是伟大人物助推器,是普通和伟大的分界线。
三是没有找到训练自己的方法。
自己身边没有优秀的榜样可以学习。自己知道的榜样都是在书里创造奇迹。这些书里面的英雄根本无法模仿。自己也没有哥哥姐姐可以用过来人经验指导自己学习。
我只是按照自己觉得正确的方法在训练自己。但是,对此自己并没有那么自信。在经历挫折以后,自己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了,也就很自然的划入选择普通的生活。没有持续精进自己制定的训练计划。
现在看来,即便自己训练计划并没有那么科学,如果自己持续坚持,也会取得一些进步的。最大的遗憾,还是自己持续坚持。对很多来说,坚持应该就是最好的策略!
这个教训,希望自己在练习书法过程中可以吸取。也就不枉然白交这个学费了。
最近在看一本介绍读书方法的书《极致阅读手册》,里面有一章成为作家的方法论,我感觉很适合自己去训练。当然,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知道方法论,再到修成一定成果,中间还是差十万八千里呢。
现在,我把觉得适合自己训练的方法摘录下来,看看自己是不是可以参照执行,持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一观点,人人都能写好应用文,你并不一定要创作文学作品。
文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创作性文章,另一类应用性文章。创作性文章,就是我们理解的写作文采。比如,小说,诗歌、剧本等等。而应用性文章就相对宽泛的多了,比如论文、评论、杂文等等。
实事求是讲,能够写作流传百世的文学作品的人屈指可数。从古到今留下经典文学作品的人在我们这个星球上都是数的过来的。这也是我们认为写作很难一个重要的原因。
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想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并不需要光芒四射的文学才华。如果你写的应用文能够帮助到别人,你依然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出版一本你自己的书。
对于我来说,我可以训练自己写应用文的能力。这样当一个作家的梦想的难度是不是低了很多呢?这是不是给自己完成梦想增添了很多信心呢?
第二个观点,孜孜不倦地持续写读书笔记。
《极致阅读手册》第七章写到:
仔细翻阅一下笔读过程中整理出来的资料,
你眼中就会看到一些东西。
当你看到那条脉络之后,你就会不自觉地想要发出声音,
生出想要发表意见,想要呐喊的欲望。
于是乎,读者向作家转变的准备工作完成了。
书中还给出一个例子。伟大生物学家达尔文,为了写《进化论》备忘录厚大1751页。这是被我们认为天才的不为人知的一面。他正是不停地翻来覆去阅读自己记录下来的内容,从中找寻新的灵感。
书中另外一段也写到:
充分搜集想法和资料后,就算完成了80%的写作活动了。例如,作者这本书,从开始下笔到初稿完成总共花费了不到一个月时间。但花在收集资料上的时间有3个月。
还比如,作者在写作之前,都会收集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名言。写作时,就会经常将这些名言反复读。这样一来,写作灵感就会不停的冒出来。
第三个观点,必须多读书
读书是我们写作的起点。妄想读几本书,就想写书,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有伟大作家都是阅读高手。
第四个观点,反复修改
自己比较喜欢的美国作家海明威说过:所有初稿都是抹布。在之前,我是万万想不到那些伟大作家的作品原来是这样改出来的。我原以为他们写作都是一气呵成。
但是,在文学创作过程时并非这样。文章的词汇、词组、文章结构、逻辑关系等等,都要花一番力气去推敲修改。写作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如此伟大作家都是这样写作的,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更应该要花费几倍的力气去修改我们文章。
第五个观点,贵在坚持,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写作就是文字的工匠。就是不要每天写作,不停写。虽然自己在写作上花了一定时间和精力,但是和“呕心沥血”的程度还有很大很大的差距。所以,在目前阶段,看不到写作技能的提升也是非常正常的。这个略显“沮丧”的事实会持续很长时间。希望自己用长远眼光看待自己写作能力现阶段的“停滞”状态。用“成长型思维”角度看待看待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