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表白我对微信读书的热爱;第二部分:近期的2个新变化。】
第一部分 :表白我对微信读书的热爱
微信读书是一个基于阅读社交的APP。它并非内嵌在微信之中,而是一个独立的APP。
据业内的一位资深人士告知,微信读书的开发团队是一支纯技术团队,而腾讯(或阅文集团)主打的QQ阅读则是战略级别的。QQ阅读的用户是海量级的(地铁里胡歌的广告铺天盖地),微信读书的用户是江量级的(你有见过微信读书的广告吗?)。我个人感觉,就如当年MSN和QQ的区别。
我没用过QQ阅读,甚至没有用过Kindle,我人生第一次对电子书有爱,就是微信读书,原因如下,注意有主次之分(这些原因不代表我认为是微信读书独有,只是因为我最早接触的是微信读书):
1)有偿阅读(每半小时可以兑换相当于1元的读书币,用以购书,每周10元上限);
2)书签功能、划线功能、分享功能简洁实用,无Bug;
3)读书时间统计并排行,可以与好友一较高下;
4)书籍内容海量,更新速度快。
从2016年3月首次读完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作者)三部曲后,至今已累计阅读338小时,平均每天阅读0.6小时,也就是40分钟左右。读完了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7部、肯福莱特《巨人的陨落》等3部、《白鹿原》等等。
可以说微信读书几乎伴随了我这一年半来的每一个上下班,以至于只要逢人,我就会推荐微信读书。微信读书有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每每让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纯净、静谧、让人心安,一如我同样喜欢的简书。
第二部分:微信读书近期的2个变化
第一个变化:微信读书将有偿阅读的门槛提升:从每半小时可以兑换相当于1元的读书币,到现在阶梯式的兑换制度。每周的前2个 “半小时”各可以兑换1元;之后每2个“一小时”可以兑换1元;再之后每3个“一小时”才可以兑换1元。
变化出现后,最明显的就是:好友的阅读时间骤降。只有极少数的好友还是一以贯之每周10+小时的阅读量。刚才提到,我最喜欢微信读书的理由就是“有偿阅读”,所以当出现这个变化后,我的阅读积极性也相对受挫。过去一周读满5小时可以拿10元,而现在就成立读3小时拿3元,阅读时间从每天40分钟,下降到每天20分钟左右。更多的时间,我又回到了纸质图书……我不想以己推人,但类我者固然不少。
第二个变化:微信读书把“听书”也统计在了“读书时间”中:不知打何时开始,微信读书多了“听书”功能,不仅是有声书,还有类似得到、喜马拉雅的知识分享式的“听书”。“听书”频道的频率42.3也非常有趣,就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如今,你只要打开“听书”,你所听的每一秒也都将被记录在案,成为你“读书时间”的一部分。
这个变化非常有趣,因为“听书”也变成了“读书”。它背后代表的逻辑可能是未来最有参考价值的,我姑且定义为为“读书之定义的消解(扩大)”。最早的“纸质书”——成熟态的“读电子书”——方兴未艾的“听书”——最终到未来的“看视频书”。“读书”的定义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最终被逐渐消解,或者说其边界被打破,扩大为知识汲取。
出版的英文是Publication,即使得……大众化,“书”就是特定年代的特定载体,“听书”和“视频书”也将在特定年代粉墨登场。这个话题特别大,事关出版行业,也就是我所在的行业。在此按下不表。引发我思考的就是,书籍的载体真的真的不再重要,未来提到“读书”,就是再汲取知识。行为上,也许你在听、也许你在看视频,而这一切,都可以叫“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