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原创
少年不识情滋味,不知道七夕就是中国的情人节。单知道七夕于牛郎织女来说,是一个融悲伤于甜蜜的爱情故事。爱写文的人总是爱应个景,今天既然是七夕,我也写几句吧。
七夕·乞巧
百度百科:乞巧,中国岁时风俗,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传统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摘抄一小段)
我们小时的七夕乞巧是七个小女孩举行的穿针比赛和吃饺子看谁幸运的活动。农家孩子早早地就学会了做家务,我是6岁学会的擀面条,不会做饭的小孩子是不让参加的。
七月初六那天下午,关系比较好的七个小姐妹开始准备第二天包饺子用的花瓣。我们到菜园里去找花:黄瓜、京瓜、豆角、茄子、丝瓜、梅豆、红薯等等的花,只要可以吃,就采摘来。不拘品种,但必须是七种。找花的过程,喜悦、热闹。
七月初七,七个女孩子早早地吃过饭,就开始准备午餐要吃的饺子。和面、擀皮,切花、调馅,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我们一般在巧姐家做这些,因为她家开着馒头店,有小麦面粉。其余六个,那时候家里穷,还不能满足我们包白面饺子的需要。
忙活一个上午,饺子出锅了,一个人只能分到七个,吃不饱的人回家再去吃地瓜面的窝窝头。四十九个饺子里只有七个有针,并且不准做标记。那时候的孩子,心灵是多么的干净、纯真!开始吃了,咬到针的就会惊呼起来,全然不去理会舌头、嘴唇或许会被轻轻地扎一下。吃到针,还不算最巧,还得咬到针尖的才算最巧。我记得一个叫喜灵的女孩子每年都会咬到针尖。说也奇怪,她也真的心灵手巧,我那和面擀面条的手艺就是她教我的。我呀,说来惭愧,十几年的乞巧节,我一次也没咬到过针尖。怪不得我这么笨拙!昨天吃全聚德烤鸭,我忽然问我家王先生“鸭子有几条腿啊?给咱爸咱妈切走一条腿,这里怎么还有三条腿?”先生道声“缺心眼子”,便不再理我。我还特地百度一下,才知道鸭子是两条腿。老妈说那两个是小腿骨,我才明白。惹得一家人笑了好久。
七月七日的晚上到了,晴天最好,月牙还是明亮的。七个女孩子每个人拿根线捏根针,双手高举着,看谁先把线穿过去。这个比赛我可是赢了好几次,因为我虽然长得丑,眼睛却特别明亮。
夜渐深,我们就铺两张大席子,躺在我家梅豆架下听牛郎织女说话。我们没有葡萄架,所以常常苦恼听不清楚他们说的是什么。后来,就会睡着了,非得家里大人喊回家,这个七夕才算过完了。
七夕·聚餐
现在,没有人穿自己缝制的衣服了。都市里的女孩子,便不会像我们那般去乞巧。高雅点的,或许会做个读书雅集活动。一般的,也就是几个女孩子聚在饭店里吃顿饭而已,我觉得少了许多韵味。当然,这是属于女孩子的快乐,女儿也不邀请我参加她们的活动。虽然,我曾经申请一下。
七夕·劳动
我这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劳动。
做饭、洗衣服、洗被单。
我们家三婴:老婴——老妈,巨婴——老公,小婴——小女,老的74岁,中间的42岁,小的18岁,向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没办法,我惯得。偏偏我就喜欢惯着他们。
劳动使我快乐!
七夕·礼物
晚上,我和老妈一块吃饭。
老公和朋友们在聚餐,幸好全是男性,也是几个不解风情的男性,不在家好好陪老婆,跑出去喝酒。或许,他们也很重视这个七夕节,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我总是善解人意的,这是我的优点,不需他人崇拜。
小女和几个女孩聚餐,把饮料言欢,早就忘了我这个母亲大人吧。
上午,他们爷俩也曾经出去给我买礼物,说是买个小台灯,因为我晚上喜欢看书又怕打扰了老公。逛了一上午,什么也没买来,说是没有中意的,都配不上我的高雅。好吧,在他们的恭维下我就假装已经收到礼物。
晚饭后,伺候老妈睡下,我出去散散步。凉风习习。印证那句一场秋风一场凉,惬意得很。吹了一个夏天的空调风,这样的自然风让人心旷神怡。
意外地看到一个书摊,国学经典、散文小说等品种很多。我几经权衡口袋里的钱,挑了四本书(《论语大学中庸详解》、《史记》、《城南旧事》、《中华上下五千年》)作为自己七夕的礼物,就当花的是老公的钱吧。反正他的钱,除了私房钱,其余的都委托我全权处理。
七夕节马上过去,女儿从外面回来,为我带来一束玫瑰,这真是一个小惊喜。谁说女孩子是父亲的小情人,其实我家女儿更是母亲的小情人。这一个假期,给我买手镯、化妆品、衣服,各种买买买,全是用她存的压岁钱。
有个贴心的女儿,天天都是情人节!
2018年8月17日(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写于陶韵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