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真研读了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受益颇深。肖老师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因为学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积累语言素材,形成语感,悟的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同时又能深深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肖老师的课,再艰深的文本的教学,也基本不引用、不拓展,他总是坚守文本本身。在课堂上坚持做最最基础的语文训练——听、说、读、写,他只用最家常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一起或朗诵或对话,咬文嚼字,说说议议,他只用最语文的方式来教语文,只在语文课堂上做最语文的事情。
我认真的反思了我的课堂,我觉得我在读方面差的太远了。
这学期我首先在“读”方面下了一番功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学习杨绛的《老王》时,为了让学生很好的体会老王的苦,我让学生把原文中的“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改为“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把两个逗号去掉,反复对比阅读,就使得老王的身世处境有了从希望到失望的一个变化过程,深刻表现了老王的无依无靠,孤苦伶仃,让人不由产生同情和怜悯之情。
再有“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让学生多遍朗读,学生能从这细微处读出老王连家都没有,那个荒僻的小胡同里的破破落落的大院里的塌败的小屋,只是他临时租住的地方,他根本没有家,更加剧了他的悲剧色彩。
就这样,一个不但生活贫困,而且精神凄苦的老王形象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让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老王的凄苦,比老师硬讲给学生听,要印象深刻的多,同时学生也学会了从语言文字中读书的方法。
又如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文中小弗朗士在镇公所的布告牌前看到许多人,不禁思量:又出什么事了?一句,让学生反复读,并思考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学生都能体会到应把重音放在“又”字上,表明以前曾经出现过不好的消息,说明战乱频发,设下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下文的“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儿?”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小弗郎士此时此刻难过,伤心之情,之后带着感情去读,就知道怎样把握停顿和重音了。“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儿”一句又照应了“又出什么事了?”,学生就会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现在的语文课就是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从字里行间读出文章内容,与作者对话,读出作者的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当我听到孩子们深情入迷的阅读的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他们真的投入了,真的动情了,我才感觉到些许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