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在人生的旅程中寻找和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和幸福。然而,人生在世充满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故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人生路上,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失控。只有持续改善自身的认知、管控好自己的情绪,方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
人有七情六欲,七者弗学而能
早在先秦时代,先贤圣哲就将人的各种情感和欲望概括为“七情六欲”。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也;六欲者,生、死、耳、目、口、鼻所生之欲望也。儒家经典《礼记·礼运》曰:“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认为这七种情感是人们用不着学习、与生俱来的一些情绪反应。喜怒哀乐,无疑是人人所具有的最常见的情绪状态。可以说,悲欢离合、悲喜交加,充满人生。
1990年11月首播的反映“十年动乱”灾难结束和改革开放之初普通市民家庭生活之悲欢离合的电视连续剧《渴望》,曾经引得国人万人空巷、争相观看。其中,由易茗作词,雷蕾作曲,毛阿敏演唱的主题曲,唱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和价值追问,特别是那句“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构成了我们这代人无法磨灭的共同记忆。歌曰:
悠悠岁月
欲说当年好困惑
亦真亦幻难取舍
悲欢离合
都曾经有过
这样执着
究竟为什么?
恩怨忘却
留下真情从头说
相伴人间
万家灯火
故事不多
宛如平常一段歌
过去未来共斟酌
漫漫人生路
上下求索
心中渴望
真诚的生活
谁能告诉我
是对还是错
问询南来
北往的客
过去未来共斟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悲剧中,悲欢离合之曲折情节,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极强的感染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在中华古典诗词中亦有生动体现。诸如:
北宋苏轼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南宋辛弃疾之“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鹧鸪天送人》),李绅的“风月同今昔,悲欢异目前”(《移九江》),宋释文珦之“岂知尘世窄,万事杂悲欢”(《为言以道赋岩隐》)等,揭示了古往今来风月不同、悲欢同存的客观哲理。
唐杜甫之“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清明》),白居易之“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叙述了清明时节人们的悲欢感受。
南宋向子湮之“中秋明月故人心,悲欢离合古犹今”(《浣溪沙·南国风烟深更深》),明屠隆之“长安明月正秋宵,桂树扶疏香不销……自以光辉荐寒暖,每逢佳节助悲欢……古来一片长安月,对之万种人情别”(《长安明月篇》),描述了中秋赏月给人带来的悲欢离合之感受。
北宋张耒之“人世悲欢消遣尽,为君流泪忽沾衣”(《送李十之陕府》),南宋陆游的“羁枕悲欢梦,高城长短更”(《老怀·老怀常易感》),南宋陈造之“声利营营阅蜚电,人生悲欢更几遍”(《次韵严上舍读书目昏》),元汪元亨之“数一春月到三,算百岁人过半,经几场离合悲欢”(《双调·沉醉东风》),道尽了人间悲欢离合之辛酸。
南宋蒋捷之“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悲欢》),描述了经历一生悲欢离合后,人到老年孤独“听雨”到天明的寂寞。
唐李白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唐李绅之“仿佛皆停马,悲欢尽隙驹”(《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北宋张耒之“阅世悲欢嗟老眼,呼儿取酒十分斟”(《予元丰戊午岁自楚至宋由柘城至福昌年二十有》),感怀人生苦短,故须及时行乐。
唐刘长卿之“是非生倚伏,荣辱系悲欢”(《瓜洲驿奉饯张侍御公拜膳部郎中却复宪台充贺·淮南幕府》),揭示了是非相倚伏、荣辱悲欢相关联的辩证关系。刘长卿之“流落还相见,悲欢话所思”(《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描述了遭贬后即使流落在外,朋友还能重逢,悲伤欢喜中诉说彼此思念的情境。
明唐寅之“凭谁对却闲桃李,说与悲欢石上缘”(《落花诗》),感慨无人能共享人生那份悲欢离合之情感,只能对着闲花野草诉说心事,表达了人生的孤寂和命运的无常。
唐刘商之“悲欢并行情未快,心意相尤自相问”(《胡笳十八拍·第十五拍》),展示了悲伤与欢乐交织,心情并未因此而畅快,相互责怪,自我追问的复杂内心世界。
唐乔知之的“共君结新婚,岁寒心未卜……结言本同心,悲欢何未齐”(《杂曲歌辞·定情篇》),描绘了新婚男女约定“结言本同心”,后来却“悲欢何未齐”的情感变故。
唐王昌龄之“倚仗不可料,悲欢岂易寻。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别刘谞》),倾诉了知己好友之间的离别之情:人生的祸福不可预料,悲欢离合又怎能确定?今天的相逢后就是长久的别离,即使以后会见面,不如珍惜今日的相聚。
唐权德舆之“时节东流驶,悲欢追往事”(《户部王曹长杨考功崔刑部二院长·因书所怀且叙所知》),表达了对时光易逝和过往美好时光的无奈。
悲乐相生,物极必反
中华古圣先贤认为,包括悲欢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凡事发展到极点就会走向反面,也就是“否极泰来”、“物极必反”。
《周易》中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否极泰来”。唐代白居易《遣怀》诗言:“乐往必悲胜,泰来犹否极。”否(pǐ)和泰是《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否极泰来”原意是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比喻厄运终结而好运到来。
《道德经》中说:“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吕氏春秋·博志》说:“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淮南子·道应训》曰:“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史记·滑稽列传》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意思是说快乐到极点就会发生使人悲痛的事。这些都是在阐述“物极必反”的道理。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国家治理之盛衰变化如此,个人之荣辱胜败亦如此。独断专行、荒淫无度的暴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富而骄淫的暴发户,悲伤无度的抑郁者,娱乐至极的游戏人生者,不计后果的激情犯罪者,莫不如此,最终都没有落下好的下场。
情绪致病,情志相胜
中医有所谓“情志”之说。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又可概括为喜、怒、忧(悲)、思、恐(惊)“五志”,是人体脏腑生理和精神活动对内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正常情绪反应。中医认为,七情失调是引起内伤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即所谓“内伤七情”,故倡导调摄情志的养生方略。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意思是:怒气能伤肝,但悲能够抑制怒;喜能伤心,以恐惧抑制喜;思虑伤脾,以怒气抑制思虑;忧能伤肺,以喜抑制忧;恐能伤肾,思能够抑制恐惧。这是《黄帝内经》中有关非药物性的“情志相胜”疗法的论述,即通过调整脏腑气血阴阳、人体气机升降出入来调整心态,为临床调治心身疾病的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情志疗法有其独特优势,也为养生保健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调节身心的根本在于奉行正确的处世哲学。就此而言,先秦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非常值得体悟和发扬。儒家经典《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喜怒哀乐的情感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准则,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可健康生长发育了。
现实中,这种“中和”之度实在是常人难以把控的。面对突然而至的困境和顺境、成功和失败以及生老病死等,人们往往表现得不是大喜就是大悲。尽管如此,还是应尽量遵循喜而不狂、怒而不争、哀而不悲、乐而不淫的处世准则。
人逢喜事,走出逆境,取得成功,获得财富后,可以“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但不可狂妄自大,更不易大肆炫耀。否则,很快就会遭到周围人们的羡慕嫉妒恨和无情嘲笑。要学习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表达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豁达胸襟。在做到喜而不狂的同时,还要做到喜时不诺。人在狂喜之时,在一帮酒肉朋友忽悠之下,往往会不假思索随便许诺。一旦难以实现,便会陷入“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的窘境。故俗语云:“盛喜之中,勿许人物;盛怒之中,勿答人书。”
老子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强调:“善战者不怒,善柔者不辩,善胜者不争。”(《道德经·第六十八章》)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不会一味逞强斗狠,而是善于权衡利弊、把握轻重、分清缓急。遇见不平之事,不会因一时愤怒冲动而失去理智,导致错误决策和行为。关于止气制怒,前人流传下来大量格言警语,诸如“每临大事有静气”,“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不一而足。至于较为系统的论述,最具代表性的是北宋两位学人的精彩论述。其一是被奉为宋代心学源头的理学家程颢《定性书》中所言:“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唯怒为甚。第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亦可见外诱之不足恶,而于道亦思过半矣。”大意是,人的情绪多端,其中最容易爆发而难以控制的是怒,但若能够在发怒时就迅即忘却它,而去体会本心之廓然大公,观照理的是非,也就可以见到这种外诱是无足介怀的。果能如是,那么,于圣人之道也就领悟大半了。其二是大文豪苏轼《留侯论》中所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人在陷入极端困难、逆境或生老病死之际,往往会陷入巨大的悲伤、哀怨之中。虽然这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无法及时排解,陷入悲伤、哀怨之中而无法自拔,就会导致身心疾病。故应做到哀而不悲,同时还要做到哀而不言。每个人都会遇到难处或逆境,除极个别真正的知己外,一般不要逢人便诉说自己的困难或悲伤,更不易四处抱怨。在世风日下、人情冷漠的现实生活中,真正感同身受者很难遇到,人情冷暖唯有自知。苦难本身就是人生历练。自己遇到的苦难只得自已咽下去。别人不会因为你哭诉,而对你格外关照。甚至有些人还会幸灾乐祸,专等着看你的热闹呢。生活也不会因为你抱怨,就对你手下留情。伟人毛泽东诗言:“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你可以关起门来痛哭一场、大醉一场,然后以苦难洗涤一番五脏六腑,重振旗鼓,背其行囊继续上路。
孟子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我们常人固然无法人人修养至孟子倡导的“大丈夫”人格境界,但在取得成功和获得财富后,做到“乐而不淫”,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还是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小富即安尚无大碍,一旦腐化堕落就十分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