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敬老院怪老头书后面的呵呵
是在爸爸的后座不让分腿而坐
是夜晚没有伤口的血迹
是时代心照不宣的沉默
开篇第一个镜头,一双进行视力检查的眼睛,清楚中带着模糊,搜寻周围的世界,最终定格在日历上,告诉了我们这个故事的年代,一个注定会勾起80后回忆的年代。这个镜头定下一个基调,无论黑处有什么,主人公都渴望去发现,去了解。
在时代的印记和回忆的缅怀上,导演做到了最好。在家里,是旧有的一种家庭氛围,表面上总是给人简单粗暴的母女或者父女关系;学校里,是慰问敬老院的活动,是总会存在的那么一个早熟并且不在一个世界的同学,是一个懵懂的初恋对象。特别是对于闺蜜张雪的刻画,如此鲜明,和曲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早熟让她已经度过了曲靖所经历的阶段;而曲靖还是茫然的,正是她的茫然与困惑推动着这部电影。
文中的很多台词还原了80后小时候的耳畔记忆,父母对曲靖的唠叨和呵斥,老师在讲台上的讥刺和训导,感觉要不是你,要不是你的朋友,必然曾经遇到过。还有一段台词很棒。在第二次杀人事件前,曲靖与受害者相撞摔倒,然后和爸爸进行了一次长对话。爸爸叮嘱刚刚学会骑车的曲靖要小心,曲靖说在无人的人工湖骑车,爸爸让她不要去,她觉得自己没钱不会有坏人盯上她,爸爸对她的懵懂很无奈,只能严厉警告,两人开始争执起来。从骑车的父女细节,到父亲对曲靖安全的关心,再到曲靖对父亲的质疑,在流畅的对话中,故事的很多细节丰满起来,父女间的矛盾冲突也得到了铺垫。
这个影片的遗憾来自于明线与暗线的犹豫与不清楚。归根到底,导演想讲的还是一个怀旧的少女青春期成长故事。杀人案是成长的背景。可是这个背景无论是处于商业需要,还是导演的构思,都被放大了。中国版杀人回忆的宣传更是让人看过电影后徒增失望。在片中很多场景,为了放大的这个目的,强加了很多BGM和路人来渲染悬疑气氛,可惜这不是曲靖的视角,是导演让观众去感受和看到的。杀人案没有改变成长的走向,只是曲靖在初潮前的一个噩梦罢了。这让我想了自己小时候,从邻城传来了僵尸的谣言,整个县城似乎都笼罩在这个谣言下面,吓得我害怕了好几天,可是这种害怕,只是想起来时短暂的几分钟。如果我要回忆自己的青春岁月,这个事件和整个成长比起来,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吧。从电影一开头被吊起的悬疑情绪,到影片最后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散失了,一种被憋着的感觉。这种感觉强烈的掩盖了在电影过程中获得的怀旧满足。
在曲靖成长的这条线中,初恋的破灭应该是故事的高潮。在那个压抑的年代,情感的无处表达和不懂表达处处可见,对于曲靖来说,这是最难受的成长。在杀人案这条线上,赵飞的死应该是高潮,在原版中,赵飞从公安局逃跑时坠楼而亡,可是公映版由于大家都懂的原因直接删掉了。这直接导致了初恋破灭这个高潮提前结束之后,杀人案的剧情硬不起来。
在电影的最后,曲靖抱着赵飞的小狗(因为赵飞其实已死),站在高处,望着无人的人工湖,依然不知道那里隐藏着什么,依然感受着成长的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