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沉的世界
《文心》是一本让人喜出望外的小书,陈望道先生在序中如此评价:“这里罗列的都是极新鲜的极卫生的吃食。”80多年过去了,这些关于读与写的“吃食”依旧新鲜,毫不褪色。
我们就来看看都有哪些吃食吧。
1.前菜:如何阅读,不妨做一回“大人和古人”
高中以前,无论哪门功课,都有被精心编排过的教材供我们学习。这些教材既是特别设计过的,里头的内容通常比学生的水平稍高一等次,确保与我们已有的知识库相联系又能进一步丰富知识结构。
相较于教材,我们在自己阅读一些经典之作或者古文时,不免会有觉得莫名其妙之处。十来岁时读红楼,尚不知情滋味,只觉得黛玉总是无端哭了、又笑了,很是奇怪。长大了,才知道,这都是些小女儿的心思。当初缺乏经验,才会不理解其中之意。
所以,我们读书,想要彻底明白作者的意思,非得和作者有同理心、达成共识不可。但受眼界、阅历的局限,我们常常无法达到作者的层次,因而也就难以理解作者真正的想法。读古文时尤其如此。
《文心》中认为,经验有两种,一种是外部的经验,一种是内部的经验。外部的经验易得,如春天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秋日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只要多多留意,理解不难。但内部的经验,就纯粹是作者个人的心境了。而即使是最厉害的心理专家,也无法窥探他人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
暂时不理解不要紧,关键是“从文字里去收得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进而锻炼自己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记者也没体验过旁人的人生,却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报道,便是“收他人经验归己所用”的缘故。
2.副菜:如何做笔记,不如发一发议论
我们常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激励,总觉得读书一定得做笔记才好。但是,从书中随手摘个句子抄下来,或是在留白处写个“好”字,都不能算是笔记。那么,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成为笔记的材料,该怎么做笔记呢?
笔记的材料可大可小,小到一个字的用法归纳,大到对某一现象的整体考察。《文心》中列出了以下这些:
(1)一个字比如“所”字不同用法的总结;(2)文章风格怎样才能雄健或柔婉,概括若干法则;(3)小说的开头和结尾有哪些好的写法;(4)诗词佳句之所以好的理由;(5)阅读时有疑惑或发现可与生活可相印证的地方。
此外,读书笔记要用议论文的方法来写,例证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读书笔记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修饰,以简短朴实为宜。除了论断、理由、例证外,不必说多余的话。
3.羹汤:如何发现素材,试试“触发功夫”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新”如何得来?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事。
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也是触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干巴巴的,没有任何可读性。而在书上、报上发现了素材,也不能单纯“拿来主义”,可以试着发挥一下想象力,“触发”出“新”的意味来。这种触发功夫实际上与赵周老师提出的“RIA拆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兴趣可以找相关文章去了解。
4.主菜:如何写作,当作“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即可
为什么要写作?可以是抒发情感,可以是阐明观点,可以是介绍项目……无论是为了什么,总之是有需要、有内容才去做,否则就只是无病呻吟。
本来,按照自然的顺序,写作一定是先有内容、后有题目的。比如,我去古镇西塘游玩,看到小桥流水、白墙黛瓦,如置画中,回来有感而发,就写了篇题目为《水墨西塘》的游记。这过程中,我是先有了想要抒发的情感,然后才起了《水墨西塘》这个题目。这跟在学校里写命题作文正好相反。实际上,现在的高考作文基本都已经是话题和材料作文了,给了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也许当我们写作时,应该尝试着问问自己:我为何要写这个内容呢?我写的东西有什么作用呢?这既是提醒自己要言之有物,也能够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方向和主题。
我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和诸位分享阅读《文心》的收获,你们接收到了吗?若有,我的写作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