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反反复复,断断续续看完了一本书,名字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从来没有一本心理学的科普读物,让我产生这么强烈的感同身受。
这本书讲述了蛤蟆先生接受心理咨询的十一次记录。之所以有那么强烈的代入感,大概是因为,蛤蟆先生身处于一个父亲非常严苛母亲有无条件服从父亲的原生家庭。可能,我们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扰吧。
1.倾听的艺术。
医生苍鹭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要来这里。蛤蟆先生回答说,因为我的朋友让我来。苍鹭医生说,这么看来,需要看病的,是你的朋友,而不是你。
蛤蟆先生从来不自己做决策,总是被身边的人,或者事情推着往前走。他有一个严厉的父亲,即使已经去世多年,但是那种不能让父亲满意的心态,至今还记忆犹新。其实,有很多人,比如我,就是,很少自己做决策,总是让别人帮自己做决策。
所以,当医生说,只有你自己愿意接受咨询,才可以开始。咨询的时候,我们两个是合作者的状态。我当时就震惊了。像不像我们?不想写作业,不想上学,但是,父母和老师,总有一千种方法,让我们就范。但是,无声的反抗,就是不做。我们从小,学会了糊弄大法。
而苍鹭先生在一开始,就明确告知,必须你自己愿意,才可以接着往下进行。而且,在整个过程中,苍鹭医生特别认真在倾听蛤蟆先生说的话。
这里再次震惊到我。根据以往的经验,所谓的启迪和讲课,不都是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
原来,被尊重,是这样的感觉。而且,苍鹭医生只是在适当的时候,问一个问题,并没有给出具体而明确的答案。所有的困惑和解答,都由蛤蟆先生自己在对话中进行探讨,自己提出来,然后,自己解答。苍鹭医生,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这个时候,我想到了苏格拉底。是的,他喜欢提问。他坚信,所有的人,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但是,都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得到答案。所以,他总是在提问。
而且,这种倾听的态度,是可以被接收到,然后传递下去的。整个咨询过程,持续了十一次,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蛤蟆先生的朋友发现,蛤蟆先生,也学会倾听了。之前的蛤蟆先生,总是频繁打断朋友的话,自己刻意抖机灵,讲笑话。
这让我想到了弗洛伊德,在做诊疗的时候,会让病人半躺在沙发上,脸对着天花板,开始有意识地讲话,讲什么都行。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担心自己的表情,会误导病人。所以,让病人半躺着说话。
所以,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倾听。
医生在咨询的过程中,做好了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做一个倾听者。在《人生十二法则》中,其中有一条,就是做一个倾听者。假设对方知道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样,就可以做一个谦逊的倾听者。
甚至他们还制订了一个交谈的规则:只有你能够完整表述出对方的意思,并且得到了对方的认可,你才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2.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要和自己的情绪,进行联结,理解他们,而不是否认他们。
这句话是苍鹭医生说给蛤蟆先生的,不止说了一次。在我看来,这是在给蛤蟆先生做心理建设:提起负面的情绪,会很痛苦,但是,直面情绪,自我剖析,才能从中得到解脱,是值得的。毕竟,有句俗话这么说的,no pain no gain。
书里还提到,童年时候感受到的强烈的情绪,会一直伴随着自己,到成年。蛤蟆先生的描述更加扎心,他说:
“我还是常常感到莫名的内疚和担忧,和那一回的感受一模一样”。
这句话在瞬间击中我:持续不断,有时候会有低谷期,有时候会很难过。也许,其实都只是惯性而已。
可是,我竟然想不起来,是哪件事,哪些事情,让自己变得这么悲观难过。可是,我不知道的是,紧箍咒早已不在,自己可以走出以前的剧情。
所以,苍鹭医生总是问,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我们可以从这种情绪中,学到什么。
儿童的基本情感,类似于三原色,也有基本的几种情绪,分别是:快乐,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孩子还小,没有逻辑思考能力。所以,他们从以往的经验中学习,学习生存策略,去适应父母的每一次喜怒无常。大人和孩子的区别,就在于,成年人可以用逻辑和思考,去分析这些情感。
3.儿童状态,成人状态,家长状态。
上一章节提到,蛤蟆先生还处于儿童模式中,没有走出来。相对应的,这里就提出来,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分别是:父母型,成人型,儿童型。
先说蛤蟆先生,他自己说了一句话:“哪怕他(指的是自己父亲)死了有二十年了,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对我的不认可。”
蛤蟆先生还处于儿童模式中,他对于父亲的依恋,移情到医生身上,最后,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之下,终于走出了儿童模式,而变得独立,成为成年人的模式。
所谓的成人自我状态,意思是可以用理性而非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能够思考当下的状况,用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能够自己计划,考虑,决定,行动。不再被脑子中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而是真正能够为自己负责,为自己做决定。
还有一种,是父母型。这样的人的角色,类似于父母的角色。他们总是胁迫孩子,去做一些事情。贬低,打压孩子,来凸显自己的地位,从而逼迫孩子就范。
所以说,成年人和孩子的区别,就在于,成年人能够理性思考,不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然后可以独立行事,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和目标。
我的感想是,书只有写到这么直白的地步,我才能看明白自己。这本书,对我来说,很有代入感,我甚至可以和蛤蟆先生感同身受。仿佛,他就是我,我就是他。
我也是一个,处于儿童模式的人。总是被情绪牵着鼻子走,然后,还是一个他律者。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所有的决策,都是被动进行的。
所以,看了这本书之后,我下定决心,可以做的,最小的但是可以有提高的事情,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一步一步,看清自己,然后,逐步改善。走出之前的惯常行为模式。
现在的我,早已成年,可以为自己负责。而不是脑子中时有时无的,虚无缥缈的无力感。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扰,或者不够自信,或者总是被动做决策,经常很纠结,或者总是情绪化,那么,看这本书吧,绝对会有收获。
因为我发现,作者还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什么时候讲,每次讲多少,都有精准的控制,写得引人入胜,代入感强,然后来还给我以启发。在阅读的过程中,蛤蟆先生得到了治愈,我也是。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