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感觉有时候往往会欺骗我们自己,所以为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保持相对理性,我们需要学会批判性思考,超越感觉。
今天这本书解读者把它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思考过程中容易犯的错,书上大概三十多种,解读者只举了三种。二是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避免这些错误。我们先来说说思考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三种错误。
一是凡事以我为中心。分两个层面,人性上的限制和知识学科限制。
人性层面,心理学上有一种解释叫自恋性倾向。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通过攀比来显示我是特别的,我比你强的意思。更自恋一点的还会出现我是对的之类的潜意识思维。
而另一种是受所学学科的约束。我之前看过李善友的第一性原理,他在解释思维模型中说过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之后他解释道,我们现有的学科都是人为划分的,但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会刚好落在某一个学科的范围内。如果你手上只有一个锤子,你会看什么都觉得像钉子。
二是攻击批评者。当人们遇到批评和质疑时,都习惯攻击、贬低、甚至否定提出问题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来否定他的想法和观点。
作者说到,这时候你回应的已经不是问题和想法了,而是转移了注意力,偏离方向,忽略了问题而去关注提出问题的人。实际关注的点变成了对手的动机,他为什么要指责我,我能不能找到他的漏洞指责他。实质上并没有去解决问题。
三是无根据的假定。指的是人们超出自己的经验,认为当前的假定是合理的。
比如股民会默认为,他们在网上看到的信息都是可靠的。而吸烟者也会因为现在身体没有什么问题,就假定为吸烟并不会太影响身体健康。关于这一点,我个人的建议是拉长尺度去思考问题。
接下来作者提出了六种解决方法,这六种解决方法是有逻辑关系的。而这种逻辑关系我觉得跟辩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说,首先你得知道你自己,比如你可以列出一张自己的问题清单。问自己是寡言还是健谈的,乐观还是悲观的,对别人是否诚实,什么塑造了自己的个性等等。诚实回答这些问题然后去反思自己的答案。
第二是需要有敏锐的观察。通过观察别人的语言,表情,身体动作,从而去判断对方接受或排斥什么,自己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沟通。心理学也有一个分支叫微反应,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美剧《lie to me》,相信大家看完第一集就能有直观的理解。
第三是选择一个人们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找到其中一两个重要方面,用足够的篇幅来分析,练习自己的深度思维。
这一点如果大家不理解的话,可以去发现生活中常见的矛盾,把他变成一个问题,然后去思考解决方法。比如取舍,得失之类的问题。
第四是对问题进行探究。探究也有两个层面,探究事实和探究观点。总之是通过研究问题和收集信息,来帮助我们得出结论。
但在这里我有一点要补充的东西,探究时常会需要调查,但之前我在《洞见远胜创意》这本书里看过这样的观点:调查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数据和信息,最重要的目的是获得问题,发现问题。我十分赞同这一观点。
第五是形成判断。形成判断的过程中需要你去评价证据,分析哪里是合理的,哪里存在冲突,冲突的地方要如何取舍等等。相对感觉而言,你已经进行了思考。这才是更合理的应对问题的方式。
第六是说服他人。作者在这点是从收益的角度去说的。比如让那些没有立场的人愿意同意你的看法,让那些不同意你的人重新考虑他们的观点,这就相当于把你的批判性思考的收益扩大了。
但以我个人的角度而言,说服他人更像是一种输出和反馈。把自己学的东西表达出来,本身就已经能加深自己对观点的理解了,然后在说服的过程中又得到一些反馈,再次发现问题。从而使自己更加精进。
然后在前面我也说过,这六种解决方法跟辩论十分类似,接下来我来说说一般辩论的流程。
辩论首先要选择一个容易产生分歧的辩题,然后不管你选择正方还是反方,你首先都要定义清楚自己的观点,也就是“知道你自己”。
然后选择几个重要的方面,用足够的篇幅来分析,去探究,得出自己的判断。最后就是在赛场上,敏锐的观察对方的反应和观点,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他。
所以你看,这六种方法跟辩论的流程几乎一样,只是顺序可能有所变化。也就是说,学辩论能更好的帮助你去思考问题,训练你的批判性思维。
但引出辩论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想说明一件事:辩论场上无对错。无论你选择了什么观点,你的目的不是绝不是为了证明你是对的,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减少甚至避免生活中那些问题和矛盾的发生!
解读者也举了一个例子,关于如何对待青少年犯罪的问题,是该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还是让他们接受跟成人一样的处罚。不管你选择了那个观点,如果你的观点能让一些人因你而改变,让青少年犯罪率降低,这才是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感谢你看完它,还是那句话,以上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