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心理学团队网中37期王萌,坚持分享第940天。
事已至此,少说两句。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超限效应”。指的是因为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极度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所以,很多时候,父母的批评越多,孩子的表现越差。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在节目中提到过一个案例:有个孩子高考考了638分,距那一年的北大录取线差了30多分。
虽然这个分数已经相当不错了,但他的父母并不满足,反而指着孩子鼻子骂:“你看,我平时就让你小心点,就让你不要粗心!高考就这么一次,进北大的机会就被你这样错失了!我们平时和你说的话为什么不听?”
在父母不间断的指责下,孩子终于崩溃了。才一个星期不到,这个孩子就在巨大的压力下患上了精神分裂。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蹒跚学步的探索者,成长路上难免跌跌撞撞。但事已至此,如何面对犯错的孩子,考验的却是父母的智慧。
有的父母选择用指责与抱怨筑起荆棘围栏,让孩子在“你真没用”的声浪中蜷缩成怯懦的刺猬;也有的父母以理解与接纳为基石,让孩子学会了在错误中看见进步的微光。
就像《小王子》中写的:“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跌入谷底,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
网友@可可,在北京上学时,因和同学起了冲突,被学校请了家长。为此,爸爸从1000多公里外的家中赶来学校,为他善后。
然而,爸爸并没有过多指责他,反而宽慰道:“要不是因为你打架,我还没有机会来北京,你好好接受教育,我明天去颐和园转转,别多想了。”
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让可可记了很久。后来,他再也没犯过类似的错误。
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的跟踪调查更发现,在冲突中能保持“语言克制”的家庭,孩子成年后处理危机的能力比普通家庭高出 47%。
那些犯了错的孩子,需要的不是锋利的刀子,而是温暖的阳光。
当父母用理解代替训斥,用宽慰代替唠叨,孩子便能在松弛的家庭氛围中,学会乐观和豁达,遇事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