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直心存疑问:那么多动物,为什么主角是蛤蟆?书的前情导读给了我们答案:人物设定来自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经典著作《柳林风声》,借用书中的基本人物形象。但是越往后读,我一直另有好奇——
为什么是“蛤蟆”不是“蜜蜂”,不是“蚂蚁”,不是“螃蟹”?
是不是因为蛤蟆本身就是丑陋并且让人讨厌的,不然怎么总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谚语毁灭形象?这是不是也是从侧面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勇气做“蛤蟆”,有被人讨厌但是仍然能保持热忱的勇气,被讨厌了又何妨?我还是那个独一无二的我,再完美的也有对手,再丑恶也有队友啊!
当然这只是作为读者的疑问,答案不重要,也没有正确答案,但是这种深入思考,领悟背后真理的心确是应该保持的,我们就应该从中外流传下来的著作中领略其通用的本质道理。
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苍鹭,针对蛤蟆的讲述,基本的回答是——
“你现在真实感觉是怎么样的?”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你认为是什么让你感到不快乐?”
“为什么这会让你感到不快乐?”
“然后你做了什么?这么做起效了吗?”
……
有没有发现,他的解答并不是陈述,归结下来就是黄金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英文更简洁地总结下来就是what、why、how,这些问题看似应该是苍鹭给答案的问题,蛤蟆却被一再反问。其实这是告诉我们,看心理医生不是在找答案,而是更深切地问自己要答案,心理医生可以帮助我们的是更直接地追问问题的实质,许多问题是作为咨询者不自觉选择规避的,而这些问题才是引发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苍鹭在咨询完毕会适时给蛤蟆留一个“作业”,比如回想童年过往回忆。揭开最不愿回首的记忆伤疤,一点点探寻内心的想法,伤疤也在不知不觉中治愈。最终经过10次咨询,蛤蟆将自己的情绪温度计(1-10)从1.5调整至9,1.5表示极度糟糕,甚至想要自杀,最高为10,表示非常愉悦,蛤蟆认为自己经过心理调节提高到了9,是认为还有提升的可能与空间,所以留有余地。
如果我们有复盘的好习惯,也可以将情绪温度计纳入复盘的范围,这可以很好的记录我们的心理健康度,心理健康了才能全心致力于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
给自己的人生定位——
回答两个问题:
①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②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由此会形成四个答案——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成真,我们会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你创造了一个“自证预言”】
当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一阵毛骨悚然,但细细回味,可不就是如此?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早年的经历形成了长大后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外面的世界也就变成了内心的世界,翻译过来,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世界都是内心世界的投射。
泰戈尔曾说“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的确,早年经历无从选择,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这也是苍鹭对蛤蟆的警示“你可以选择改变”,我们都可以是积极的“自证预言”创造者啊!
你才是自己的心理治疗师,你才是自己的人生缔造者,不要让心理负担成为书写人生篇章的绊脚石,我们一样可以做一只能把人生体验到极致的积极乐观的蛤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