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诗风格迥异,第一首摘自网络,是一首节奏感很好的抒情诗;第二首摘自《星星》诗刊,是一首摄人心魄的,带有阴郁风格的诗。以下就是诗歌具体内容和我对这两首诗的评论。
《知不知道你在哪里》
易冰
你在哪里 我问风
风说
你在月光下
你在寒夜里
你在山之巅
你在云之南
我知道
落日暖暖的时候
亲吻斜阳的是你
清辉朗朗的时候
抚摸枫叶的是你
你在我能想到的地方
你在耳边轻声地吟唱
你在菊香缭绕的篱边
你在欣赏稍残的月亮
你在山林萧萧的落叶里
你在海潮阵阵的浪花中
你在李白的诗句里流浪
你在东坡的词条里冥想
抬头看看羞涩的月亮
其实你不知道
你一直都在我心上
这首诗摘自中国诗歌网,选这首诗的原因是结构的十分规整,句子整齐地排列引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全篇由各式同类的句子堆成,排比对仗工整,四四成段,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我们的班主任林强老师曾说过一句话:“好的作品一定是适合朗读的。”第一段中的末尾一个字的声调各不相同,去声开头阳声结尾,抑扬顿挫。
开头的自问自答充满柔情,“我”是人,但“我”问的对象是来无影去无踪的风,说是问别人,实为问自己,“我”对你的思念使自己迷茫,使自己不知身处何年何月只留下对你的情愫。
全诗由各式不同的意象堆砌而成。第一段中的“月光下”“寒夜里”“山之巅”“云之南”都充满的清冷辽远的意境,在夜晚的月光下中承受着漫长的寂寞,在无限的黑暗中守候着在山巅云端离自己十万八千里的人,通过意象来演绎出心上人和自己的距离,有淡淡的烦恼和忧伤。
第二段中,落日斜阳,清辉枫叶这些温暖诗意的意象,带给人一种恍惚唯美的感觉。亲吻和抚摸这些充满柔情的动作,在不经意间淡化了在第一段中如同神般虚渺遥远的存在和距离。作者心中的人在人间绝美的景色下被勾勒出轮廓。在空间的维度上无限制的转换,结构上落日暖暖对仗清辉朗朗,亲吻斜阳对仗抚摸枫叶,句式工整富有节奏。
第三段中开头“你在我能想到的地方”,不如说是我能想到的地方都有你。在脑海中浮现着,在耳边轻声细语着,距离感完全消失掉了,离我如此的近而亲切,所有的飘渺距离都化为乌有,存在的是你在“我”身边轻声低喃,柔软而浪漫。在诗意的菊篱边赏月,月亮是残缺的,我们是圆满的。结构上分为两层,顺序连接,在转换场景的同时做着不同而适宜的事情,末尾的“方”“唱”“亮”押ang的韵,悠然漫长,催生美感。
第四段中又是和前面相同的结构,“山林萧萧”“海潮浪浪”,叠声词给人舒缓和谐的韵味,“浪”和“想”同样押ang韵,和最之前的呼应。山林和海潮,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空灵美丽的景色里到处蕴含着你,不论是在广袤的森林还是其中的一片落叶,不论是在澎湃的海潮还是其中的一朵浪花,哪里都是你。你不仅存在在空间的任意维度,你还存在在时间的任意一格,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你和李白东坡的诗词一样令人沉醉,你做的不管是流浪还是冥想都使我疯狂的想念。在诗词中思考是一件很有诗意很有魅力的事情,这会使人忘掉时间的流逝忘掉现实中的烦恼沉醉于其中,在你沉醉于如此美好的事物不知时光飞逝的同时,我沉醉于你。
最后一段,从一开始的寒夜月光变成了羞涩的月亮,距离感完全消失,从刚开始的轻微的自卑和不自信到现在完全坦露的思念,拉近了自己与心上人的距离。在经过了如此多的地方和事情后,你依然是我心之所向。
但我认为不足的地方是太过单调,仿佛词穷一般一模一样的句式堆叠而成,只是意味的描写着表露在外面的东西,忽视了作者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显得不那么的真心实意,仿佛为了对称为了排比为了作诗而作诗一般。在情感方面大胆的运用蓬勃大气的景色来烘托情绪的澎湃激荡,想象瑰丽,但只有“大”没有“细”,使人易产生疲劳感和不真实感,建议可以从小事入手,从和“你”以往相处时的细节入手,更容易打动读者的内心。
全文句式工整,整体押ang韵,音调婉转优美,适合朗读,是一首抒写情感的好诗。
《一个废弃的屠宰场》
吉小吉
即将到达那里时,雾霾漂浮在天空
人们无法看到小鸟们留下的任何痕迹
也没有再听到动物们凄厉的嚎叫声
在那里,曾经每天都是凶杀现场
但现在尘埃满地
还没有远去的历史已经被深深覆盖
小偷的脚印、屠夫的刀、寒光下的血迹
已经被深深覆盖
那些尘埃们
一定以为
能够永远覆盖着真相
《星星》2016年第7期
这首诗的名字如此的充满冲击和情绪,迅速吸引出了我去研读它的欲望。
这首充满阴郁的诗,和《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中“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有异曲同工之处,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而纵观这首诗,更多的是对曾经屠宰场罪恶的时光的沉重的控诉和讽刺,在心理深深地鄙弃和厌恶。
没有清澈湛蓝的天,甚至连小鸟这样高高飞翔的生物都不会从这里经过,两个不存在的事物恰是反映出了曾经发生过的罪恶——曾经也会有小鸟经过,曾经动物们凄厉的嚎叫声直冲云霄,一切都发生过后,嚎叫声止息,小鸟也不会再回来。
各种杂乱的意象堆积,没有内在的规律,“凶杀现场”“尘埃”“小偷的脚印”“屠夫的刀”“血迹”给人营造出混乱的,罪恶的,血腥的,令人作呕的印象。作者并不直接描写屠宰场中所发生的杀戮等运作过程,反而以回忆的形式拼凑起来。这种拼凑的,碎片一样的意象反而能折射出身处在这片土地上时的乱,充斥暴力和肮脏的空气永远不会变得干净,到处是妄图把这些遮掩住的时间和尘埃,有些东西不会随着时间慢慢飘走,反而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表露出来。脚印是印在黑色的浸染了红色鲜血的土地上的,屠夫的刀闪着渗人的寒冷的白色的光,沉寂而阴森,殷红的血迹沿着脚印的沟沟壑壑流淌,下渗在肮脏的土地上,空气中弥漫血腥,尸体和腐肉的气味。给人以一种压抑、肃穆乃至恐怖的情感反应,充满了死亡、恐惧、沉重、紧张和阴郁。
作者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气氛的方法,间接地展现作者对屠宰场的控诉,利用景色的描写渲染沾染鲜血的罪恶。“那些尘埃”仿佛就像从前在这里亲手做出罪恶的事的人们,以为真相可以被玩弄于鼓掌之间,殊不知鸟儿再也不途经这片天空,浸染了鲜血的土地在默默地无声地控诉着。
但我认为,这类的诗歌大可以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因为过于沉重的诗歌不容易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采用一些更夺目的手法来做前期的渲染,无不是一上来就以“雾霾”“凄厉的嚎叫”这种充满悲剧色彩的意象做开头。
整首诗结构非常的自由,不像第一首诗那么的规整但略显约束,这样自由的诗体也更能够表达出自由的情感,作者对屠宰场的厌恶和鄙夷需要强大的语言来宣泄,不能拘泥于同样的句式模式中。空间固定在屠宰场,从接近屠宰场到屠宰场中两个地域的转换,由外向内的展现屠宰场的状况,到最后,由细小的事物“尘埃”来表现作者对屠宰场的态度,在时间的维度上只描述现在的状况,但在这些现状下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作者有意诱导读者去想象在此之前屠宰场的景象,使读者可以迸发出想象力,自由也体现在了诗外读者的身上,是寻常诗歌很难做到的,整首诗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态度鲜明,想象自由,不局限在现状中,同时也追求诗哥文字外的感受。
这首诗整体感觉十分的压抑,不同于寻常诗歌带给人身心愉悦的快乐感,但这首诗在描绘刻画的同时能让人的心思沉下来,跟随作者的脚步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是一般的诗歌所做不到的,它不以快乐,搞笑做噱头,采用沉重的鞭策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首发人深省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