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一旦和传奇、小说联系在一起,想要说清就没那么容易了。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就如此。
其实她究竟姓什么,是哪里人,真实的历史并没有留给我们多少信息,但我们的小说家敷衍出许许多多有板有眼、有眉有目的情节,真是令人叹服。
依据最早的历史书,她姓王是确定的,封为昭君是确定的,名字是嫱还是樯,就很不一定了。
但她是汉元帝时的宫女,被汉元帝下旨嫁给归附汉朝的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这是确凿的史实。王昭君死后,她葬在河套地区,人们把她的墓称为青冢,这也是确定的(至于是在鄂尔多斯的昭君坟,还是呼和浩特的昭君墓,就有些糊涂了)。
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归队汉朝的匈奴最高领袖,和汉文帝时被迫和亲不同,经过汉武帝时的不断打击,汉朝和匈奴的情形已经是汉朝强而匈奴弱,和亲是匈奴主动请求亲近汉朝的行为,而不再是汉朝万不得已采取的下策。
王昭君和亲,和呼韩邪归附,以及后来许多年汉匈和睦如一家的情景,都不是和亲本身带来的,而是复杂历史中的具有推动作用的又一个事件。
对和亲政策,以及王昭君和亲,历史上其实一直有不同的声音。
咏昭君
【唐】汪遵
汉家天子镇寰瀛,
塞北羌胡未罢兵。
猛将谋臣徒自贵,
蛾眉一笑塞尘清。
显然,这是对王昭君的赞美,也是对和亲政策的支持。
咏和亲
【唐】苏郁
关月夜悬青冢镜,
寒云秋薄汉宫罗。
君王莫信和亲策,
生得胡雏虏更多。
显然,苏郁的诗,是对和亲政策的激烈反对。
中国历史上和亲的女子其实很不止王昭君一个,剔除文学家的因素,要讲真实的、当时的贡献,成绩最大的也不是王昭君。
可以说,王昭君是后来的历史选择之后,作为了她们的代表人物。
无论国家大义有多重要,作为和亲故事的“主体”之一的“公主”们,其实总是被迫多于自愿。汉武帝时嫁给乌孙王的刘细君留下了一首歌,最能代表她们复杂心情的其中一部分:
《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而关于和亲是利是弊,只怕永远没有定论与答案。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今天的中国不只是汉族人的中国,今天的中华民族也不只有汉族,匈奴人,其实早已经融入了我们之中——就像呼延这个曾经的匈奴姓氏里出了诸多爱国英雄一样。而这漫长的民族融合戏剧里,王昭君是和杨广、卫青、霍去病一样光彩夺目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