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曾讲过很多遍,今看到某位研究专家的分析是:1.你的读法错了。2.你读错书了。3.写作的前提是心灵觉醒。4.写作的助力是技法。在此,愿意说点自己的想法。
读了很多书,就一定会写作文吗?答案是否定的。前者强调的是读书的数量,后者“会写”偏重于写作的质量。如认为后者也是强调数量,那么流水账作文能称之为“会写”么?由此看来,这两者怎能想当然地划上等号呢?
某专家认为“读错书了,写不出好作文”,那孩子读学校布置的那么多课外名著算读错吗?孩子摘抄了那么多好词好句算读错吗?孩子读那么多《满分作文选》算读错吗?为什么读了,仍有那么多孩子不会写作?甚至照搬照抄形成依赖,反而更不会写作了?所以说,读对书,也不一定会写作文。那怎样才能解决两者之间的联系问题呢?
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是从读书入手,还是写作入手,我认为都有失偏颇。仿佛人的思想被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如果跳出来看,无论读书与写作,确与心灵的“有感”密切相关。如从“读后有感”,再到“有感而发”,“有感”是不是能架起连接二者的桥梁呢?就像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首要解决问题当是“有感”。
从学习角度说,无感阅读如过眼云烟。那有什么感?哪些感呢?比如我们读《师恩难忘》,感于感恩与铭记;读《龟兔赛跑》,感于谦虚与坚持,等等,这些主要藏在文章主旨和段意中的感汇总起来,就有了读写的高度与广度,就形成了“思维高地”,我称之为“白云之上”。
其次,解决怎样读后有感。
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语文就是要多积累,语文离不开积累,这本身没错,但如果只是强调多读书,读好书,就能解决写作问题,就不会出现本文议题。这就需要我们反思读书的问题出在哪里。从本质上说,阅读不是为了积累,而是为了应用----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才是解决本文议题的唯一方向。一切为了积累而阅读,我们能认同这是“厚积”,但何时才能“薄发”?又如何去发?就像一个水库,仅有蓄洪的大坝,没有泄洪灌溉的出口,这样的水库反而是有危害的。
这个读书的方向,积累的出口,就在于有感。事实上,中小学生难写读后感、议论文,记叙文立意不高、主旨不明,都是读后无感带来的后遗症。所以,我们反思的重点是,既要有读书的数量,更要有读书的质量。那怎样才能读后有感呢?
答案是多问“为什么”。
为什么读这本书?这篇文章为什么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题目?书中内容可从主旨、结构、选材、语言特色等诸多方面,先评价,再问为什么;或先问为什么,再作出评价。这种思维训练,习惯养成,就能让有感有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我们就可以把读书的选择权还给孩子,老师或家长保留考核权,通过不断提问产生有感,思路是由分到总。
再次,解决怎样有感而发。
茶壶里有再多的饺子,倒不出来,就是撑破茶壶,也只是无用功。时间一长,这些辛苦得来的饺子,只会变质,甚至遗弃。只有意在笔先,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才能让有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那怎样才能有感而发呢?
答案是多问“怎么样”或“哪些方面”。
如考试作文题是“幸福”,可问怎样才能幸福,幸福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果作文题是“礼物”,想表达幸福,可问礼物怎样体现幸福,礼物哪些方面表现幸福。思路是由总到分。
以上思路,归结起来就是“举一反三”。阅读一本书、一篇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知一”的低层次,而应提升到“举一”的高度,所谓“百事通一理”;有了“举一”的高度,再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写作,所谓“一理通百事”。思想是最好的神笔,生活是最佳的作文稿纸,也是最佳的经典书籍。
建好“有感”这座桥梁是关键一步。正如大桥建好不代表大功告成,还要考虑后期运营管理,健康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我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
一是汇聚“有感”,研究总结出语文108将,也就是108个文章主题词,可参阅我另一篇《语文108将是怎样炼成的?》。整合了中小学课文主旨,整合了历年全国各地中高考作文题,整合了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名家名篇、经典事例,变过去杂乱无章的无序阅读,为有感有序的主题式阅读,明显提高了阅读的质量。要求学生通过读书,不断理解、归纳、总结108将,构建“思维高地”。
二是读书由“读后有感”,反其道而行之,训练“有感而读”。很多学生读书前大脑一片空白,仰望文章和读者;而站在白云之上去阅读,方能与作者平起平坐,情感上产生同频共振,这样智慧的碰撞,能收获更多的108将,同时事例按主题归类积累,又不断扩大了108将属下的阵容,写作时又能快速调动用活积累。
三是这个问题的愿望是“以读促写”,仍要反其道而行之,提高“以写促读”的认识,就像科举考试,一篇作文定终身,就要有目的地去读“四书五经”。写什么,就针对性读什么;作文要求什么,阅读时就有意识提升什么。写作水平提升了,则能更好地反哺阅读,相应提升读书的质量。唯其如此,才能构建良好的互动,良性的循环。
还需提醒的是,平时语文的课内、课外阅读,绝大多数都不是考试作文,写作的动机、评判的标准不同,就是有些能写到课文水平,也未必能得满分。这与满分评分标准是有距离的。要关注中小学相应年级的作文评分标准,力求在有限时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综合语文能力。
从阅读到达有感,从有感到达写作;再从有感去与作者心灵交流,从写作中激发更多的有感,有利于增强学生读写的主体意识,提升心灵自由度。读书与写作通过有感相互转换,倒与妙用“通感”修辞有几份相似。有感是读写的大本营:人生挂帅,众将听命,帮助学生决胜语文疆场。
乐仁智写于2018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