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在当下社会是每个人的合法权力,但是在春秋时期,读书是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特权。因为统治阶级知道,书本中的知识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它带给人智慧和思想。拥有智慧和思想的人,人格开始苏醒,独立意识萌芽,领导由这样的个体组成的整体,管理难度增大。
《中庸》探讨的,将天道应用于人道,就是将天地万物生养运行的规律,运用到人类社会生活中,总结规律,进而把握规律。
第二十六章: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因此,至高无上的诚意不是暂时的,间歇的,而是一旦开始便从此不会停止的。不会停止,就能保持长久,任何一种事物或者现象,只要能够长久持续下去,终究会因为某种特征和表象而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悠远长久。人类就是通过自然界内长期的,持续存在的特征,逐步认识自然,发现自然,总结自然规律。
能够悠久长远存在的事物,它的内涵就会博大和深厚。内涵博大而深厚的事物,就会显得高大而光明。
只有博大而深厚,才能基础承载事物;只有高大光明,才能覆盖事物;只有悠远长久,才能成就事物。这里有三个概念:土地、日月、时间,这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唯物主义思想,土地博大而深厚,所以可以承载生养自然界千万种动物植物,日月高大光明,所以可以覆盖和照耀自然界万物,而时间的悠久长远,才能成就万物。
土地的滋养,阳光的照耀,再加上时间的积累,最终成就了万事万物。
博大深厚可与土地相配,高大光明可与天空相配,而悠远长久的时间是没有边界的。
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见通现,为表现之意。即使不可以表现,也会得到彰显;即使停止不动,也会自然演变进化;即使不主动作为,也会所有成就。
最后的“无为而成”深深吸引了我,道家宣扬“无为而治”与儒家宣扬的“无为而成”如出一辙。不管是无为而成还是无为而治,都必须有一个前提和基础,就是自身已经达到“博厚、高明、悠远”的境界。
光看人家吃肉,不看人家流汗。无为而成,哪里是什么都不做呢?只是人家早已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就等着坐收其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