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人不长寿,祸害活千年。这虽说是歪理,但是,就事论事其中也有合理的成分。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做人要善良,要安分守已,切莫主动欺负他人。当我们长大,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人,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有很多人是蹬鼻子上脸的,他们会一面笑嘻嘻的对着你说:你真是个好人,一边把所有不该是你承受的东西丢给你,拜托你,勉强你。你一旦接受了,他们则会变本加厉,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但是绝不会少。
所以,有人说:好人往往顾虑太多,法律、道德、行为规范都要遵守,喜欢为他人着想,常常良心不安,思想压力大,对身体就不好;而坏人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心里不憋屈,身体可能就好。这样下来,自然出现了“好人不长寿,祸害活千年”的现象。
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仅仅做个好人,其实是很危险的。菩萨心肠要有,霹雳手段也要有。这个世界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有光明必有黑暗,一切都好像太极图一般,是由黑和白共同混合组成的。
当一个人过于挤压黑的一面,过分渲染白的部分时,他的内心已经失衡,就已经不是作为一个真实的人那样存在,因为他已经迷失了真实的自己。
因此,了解人性,懂得人情世故,知世故而不事故,做个智慧的好人很重要,而绝不能做东郭先生式的烂好人。
人间多是非善恶,但我们又离不开人间,怎样在人间既能保留自己的本性,又能很好的为人处事呢?这里,庄子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庄子执着呼唤和寻找着人世中可以生存的空间,为寻找它,要学会在荆棘的路上行走,努力让自己免受伤害,在安顿生命的前提下,进入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在庄子看来,这个世界“祸重乎地,福轻乎羽”。但是他并不支持逃避世界的做法,他意识到:人是世间的人,同时,人也不能局限于世间,而要虚而待物。
在庄子的书中,有一章《人间世》,专门探讨人在混乱的世间,应该如何生活而不“自伤”。他讲了一个寓言:卫国当时的国君是个暴君,而品德高尚的颜回要去感化他。
颜回所说的与卫国国君交流的两种方式,和我们今天常见的待人方式相似。用一副代表真理,代表仁义,代表美德的面孔来教化对方。
庄子借孔子的口说,人心是很复杂的,不要以为你有爱、有正义、有智慧,就处处受欢迎,因为当你自诩为好人的时候,无形中“矮化”了对方,让对立面的那个人无形中成为坏人。
生活中就是这样,当一个好人对大家无偿服务的时候,大家都受益,人人都说他的好;然而当一个好人鹤立鸡群,处处显得周围的人龌龊无聊、无能卑鄙的时候,则人人憎恨他。
庄子为我们开出的药方是“虚而待物”,不要在别人面前突出自己,突出好的一面,别人妒忌;突出坏的一面,别人厌恶。
事实上:坏人并不会认为自己是坏人,相反他们往往有很强的道德感,只是他们的道德是用来对付别人的,从不针对自己;而好人也不会认为自己始终是好人,只是他们会用很强的道德感约束自己,常常修理自己。
那么,谦卑诚恳地与人相处,和周围的人保持高度一致,这是不是“虚而待物”呢?
当然不是!好人和坏人往往只是一线之隔,中间隔着“原则”;善良和残忍往往也只是一纸之隔,中间隔着“无知”。
真正的好人一定是有锋芒的。一个不懂拒绝的人不会长大,一个没有原则的好人只会沦为他人眼里的笑柄。
无底线的容忍和邪恶往往是无区别的,不要为了所谓的合群,去做愚蠢的事;不要为了所谓的合群,做着无谓的事情,浪费了大好的时光;也不要去迎合别人的低级趣味,让自己委曲求全。
每个人都有从众的心理,怕被群体抛弃,但是,当我们放大格局就会知道:勉强自己去融入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以为随着人群笑,就真的感受到了喜悦;以为随着人群哭,就真的会感动自己,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人的自导自演罢了。
当我们放大格局就会发现:世界终究是自己的,每个人都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当有一天真正走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那一帮能让你发自内心微笑的志同道合朋友,自然会相遇。在此之前,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坚持,让自己变得更好。
“虽然内心虚灵,但与外面物理世界还是相对待的。这是第一步的修养,你先能够达到内心的虚灵就对了。”——南怀瑾
虚而待物,意味着活在这个世间,却并不属于这个世间,与世间保持适度的距离吧,生活还是做自己好。
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各种苦乐顺逆考验,全力以赴,认真应试,不抛弃理想,不放弃奋斗。坚定方向,先做一个真正的小人,再做一个真正的人,再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升级换代,用恒心和毅力,一步一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