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仁,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上节的内容,1.7,这段对话里有很多精彩的语句,上一节孟子赞扬了齐宣王对于一头牛的不忍之心,齐宣王自己他也不清楚为什么就赦免了一头牛而用羊代替。老百姓啊还误解说是齐宣王吝啬用一头羊代替了牛。孟子回答说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孟子说大王老百姓的误解没什么关系,正是您仁德的表现。您当时只看到了牛而没有看到羊。所以您就赦免了牛,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君子他有恻隐之心,看到禽兽活蹦乱跳的,就不忍心看见这么鲜活的生命死去,听到他们哀叫悲鸣,就不忍心再吃他们的肉。正因为如此,君子要远离厨房,他把厨房安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虽然只是一点点恻隐之心,但是这一点点恻隐之心就可以生发和扩充开来。
王曰,他听了会很高兴,他就问《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世间里说别人有什么想法,我就能够猜得出,这说的正是孟子您这位老先生,您能读懂人心。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我当时做了这件事,反过来推倒,为什么这么做?自己心里也不清楚,不得无心自己也读不懂自己,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您这段话反而让我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如此,所以于我心有气气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为什么这样的心就能够符合王道,这是怎么个道理呢?从刚才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孟子它具备了洞察人心的这份关照能力,让齐宣王心悦诚服,孟子把齐宣王自己也看不懂自己的地方就给读懂了。
齐宣王所以继续就问孟子,这样的不忍之心为什么符合王道?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孟子继续引导齐宣王,如果有人回复你说,他的力气足以举起百军,却举不起一片羽毛,他的视力足以看清楚秋天野兽的毫毛查秋毫之末,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句话吗?明察秋毫,这里说的是民族以茶秋毫之末,可以看清楚秋天野兽毫毛的末端,如此的心灵眼亮,却看不到一车子的柴火大王会相信吗?
能够举起千军的重担,百军的千钧重担,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您相信吗?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那么为什么大王您的恩泽可以施集到动物身上?一头牛身上却无法这个推恩到百姓身上,到底什么原因呢?孟子在启发继续往思考,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他说羽毛举不起,并不是您不用力,一车子的柴木看不到,并不是您不用视力,百姓您不去关爱,也不是不用恩,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这个结论很重要。您之所以不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去做,不为也非不能也。齐宣王就问了,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不去做和不能做有什么差别?孟子回答说挟“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用胳膊夹着泰山跳跃北海对别人说我不能办到,这是真的不能办到。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给年长的人弯腰行礼或者给他做服务,折枝意思是做服务,你对别人说我办不到,这就不是办不到,而是你不去做。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所以大王您没有用仁德统一天下,不是携着泰山跳跃北海的这类事情,您属于不为长者弯腰行礼,不为长者服务,这一类事情,不为长者折枝之类也,“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孟子说物体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如此,物皆然,心为盛,人心更是如此,人心更是需要度量。大王您请认真的考虑,请认真的度量一下心中长短。
这里这6个字很重要,物皆然心为盛,我们习惯于衡量有形物体的轻重和长短,却忘记用心去衡量一下事物的孰轻孰重,心才是更重要的度量衡。心是事事物的源泉之源泉,在心上用功用心衡量好才能把事情的轻重缓急判断的一清二楚。
我们常说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阳明先生的这样一个概念,知行合一的本质其实是知难行易,认知是难的,行动起来是容易的,这比较颠覆我们的常识,我们通常认为是知易行难。
其实阳明先生说的知是指的心上的认知,是在心上的认知,而不是在世上的在头脑里的认知,如果你在心上的认知层面真正认识到位,做起事情也就容易很多了。
假如齐宣王他在心上能够权衡利弊,明白施恩于百姓的重要性,那么就不会忽略百姓的需求,就会懂得去关爱百姓。
一头牛尚且懂得去关爱,何况广大的老百姓了。所以孟子在不断的启发齐宣王思考对百姓行仁政的重要性。他认为齐宣王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说您既然能够对一头牛展示恻隐之心,为什么不能对百姓展示恻隐之心?就像现在很多人我们都很喜欢宠物狗猫的,如果你对动物都有仁爱之心,为什么对你的同事亲人不能有仁爱之心?不是不能是不肯,这是孟子的结论,这不是用胳膊斜着泰山跳跃北海那么难的事,只不过是为长者弯腰行礼做服务那么简单的事情您一定能做到,所以本质上还是齐宣王的认知,并没有认识到对老百姓是以仁爱有多么重要,当他真的认识到赢得人心才是实现自己大院的途径,才是成为王者的途径,他就不会仅仅施恩于一头牛,他就会把更多的仁爱给予百姓,所以中华文化的本质就是为了让我们去掉错知错见,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接下来请方子老师为我们剖析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个错知错见。今天的错知错见是做一件事情只要顺其自然就行了,不用特别努力。
各位同仁伙伴们,早上好。今天我们来看看有一位经营了20多年的企业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老师你好,我做生意一直还老实本分的,所以辛苦了几年,店面也有十几家,但是这两年生意确实不太好做,特别是疫情以来,明显感觉到现在经营很困难,老客户认真的成品坏了没,但又不是天天都来,员工也都是很大,所以新员工不知道怎么介绍新产品,吸引不来新顾客,企业也很难支撑我,考虑是否要关掉,还是要继续,也有点舍不得。请教老师。
谢谢这位企业家同仁,谢谢您。从您的问题分享当中,我们能感受到您的实实在在和您现在所遇到的困境。我们先来听听珊珊家食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平他的一段分享。
大家好,我是浙江金华的王平,我经营企业18年了,经营企业到第四年的时候,我就我有一个字两个字就学习,不仅自己学,还带着团队一起学习。第二个坚持就一直在这个行业里面坚持了30年,其实非常感恩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一路还跟随我的这些团队的伙伴们,我是目的是为了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当我发现我困难的时候,这么多的团队还跟坚持跟随我的时候,我那时候就发誓我要让跟随我的伙伴,他们和我一样有房有车,现在公司从原来的十几个人到现在的600多个人发现,不仅要给他们物质的需求,其实更需要满足精神方面的一些渴望。
所以从APP百日学习的第一期开始,我就开始领着他们,让他们带着家人带着朋友一起学习,建设心灵品质,开发自己心中的宝藏。通过两期的学习,我发现现在公司的管理者更担当,员工更为奉献,每天工作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工作有点累,但是心不累了。我也很欣慰很高兴地看到现在的团队是一支能打仗能打胜仗的团队,我们从疫情期间到现在,每一个月我们都能超额的完成我们每个月的经营指标经营目标。我们非常坚定的相信2021年我们能够打出更漂亮的胜仗。
前面两期都带着像朋友一样的这些客户先深入的学习,那么现在像朋友一样的这些客户就变成像家人一样,通过两期100天的学习,他们更加了解我们企业,了解我们的团队,把我们亲切的称呼为我们都是一家人,变成我们的宣传员、推广员和销售员。
门店里我们的小伙伴们伙伴们通过学习以后,那么他会站在顾客的角度去帮助顾客,发自内心的去感恩顾客。尽管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做的不足,但是我相信我们通过接下来的学习10个100天,我们坚定的一起走过3年以后,我相信我们的团队包括跟我们的顾客,我们都能够在高处相见。
我们感谢王平总的分享,想必您这位企业家伙伴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企业经营中经常性的会有这样的一个错知错见,做一件事情,我们总是期待着他顺风顺水,其本质就是把企业的成败归因于外在的条件了。
话说外在的条件是企业成功的必要的因素,但是外在的这些条件是通过内因条件才起作用的,所以如果归于外在条件的话,会因为疫情来了,客户少了,就会让自己显得很无助,无能为力,就会把企业的命运交给了其他不可控的一些因素,你想想是不是这样?
当然外在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壮士断腕为了生存,有的时候就是要关一些店,这都是艰难而正确的决策。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关掉几家店节约成本。等到这个冬天过去的时候,等到疫情过去了,市场复苏了,可以再去增加店面,所以店面的增加是跟市场上的节奏又合拍的。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顺应环境的变化,就像春夏秋冬一样,市场不断的起伏,我们要有相应的调整,或者我们不关店,但是我们要控制成本,大家一起努力的度过这个难关。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真正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的团队,最重要的是企业的创始人董事长,我们内心是否有强大的动力。
您刚刚也谈到新来的员工,或许因为业绩不好,待遇可能还不够高,所以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和动力都不强,没有热情去呈现自己的产品。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或许我们产品质量的原因,员工没有热情去推进,这些看起来是员工的问题,本质上我们还是要从自己这里找问题的,我们并不苛求每一个经营者都能够拥有一个德才兼备,志存高远的心灵品质,但是我们可以开发自己心中的宝藏。如果我们具备了那样的品质,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就可以像稻盛先生所讲的,在萧条中的飞跃,所谓在萧条中的飞跃,就是无中生有,激发自己的热情和能量,点燃自己的团队,大家在最艰难的时候实现重大的创新。
一般情况下,不逼到一定的程度创新是出不来的。就像昨天有一位同仁所讲的,他说如果拍一段视频花100万的话,很可能是一个很平庸的视频,为什么?因为我们要把这个视频拍得很花哨,证明它值100万。假如说我们只有1万块钱的话,这个视频可能拍的会很有创意,因为我们只有1万块,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开发我们的潜能,充分运用我们的想象力,那么就能用1万块钱做出一个让大家刮目相看的一段作品出来。
那么正知正见是什么呢?正知正见就是古人讲的内圣外旺,我们自己内心强大了,就会有能量和智慧了,或者说我们充分的建设了团队,建设了自己内在条件就具足了。我们再看外在的条件,外在条件就是暂时还不具备的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等外在条件来了,我们再干一番更大的事业。外在条件不够的时候,我们要激发自己,借助外在的这些艰难困苦激发团队的能量,而这份能量就是阳明先生所讲的圣人之道,五性自足是说圣人心中拥有的能量,我们心中都有,只是需要我们把它开发出来。您看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经常出现的这个错知错见,会让我们总是指望着找到一个好的机会,拿到一个好的项目,甚至拿到一片好的土地,似乎就是成功在望了。如果项目做成了,这功劳都记在自己的头上,觉得自己很有洞察力,觉得自己找到了正确的资源,一旦项目进展不顺利的时候,便开始怨天尤人,开始找各种理由,我们就会很少能够反求诸己。
所以真正要进步的是要借助每一个机会,特别是逆境中的机会。
上个星期我们去阳明先生龙场悟道的玩一窝参拜学习。我们深刻明白了,我们真正的敌人不是挫折而是平庸且不抱希望,市场紧缩日子不好过,员工也没有激情,这就是一份挫折。挫折是为了锤炼我们的品质,激发我们能量的一个机会。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轻易放弃了,这就相当于在战场上投降了,在战场上有三种结果,一种是胜利,第二种是失败,第三种是投降。最不可以要的就是投降的,投降的使自己在心上认输了。失败是没有办法受到各种主观客观的局限。
虽说我们做了最大的努力,最终我们没有达成我们的目标,没有抢占或者没有那个守住山头,但我们一道而行,做了我们该做的事情,请记住这句话,不要轻言失败,不要轻易放弃,这是一颗有志之恒心,坚定而有力量,有了这颗心就会做出正确的抉择。
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到了该放弃的时候还是会放弃。如果确实发现自己不适合从事这个行业,也根本不热爱这个行业,自己的兴趣在其他的地方。刚好又赶上了这样的时机,那就把团队暂时结算,然后开辟一些新的事业,这也是可以的。
但是我们必须给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不能逃避,不能投降,不能有这样的懈怠之心。因为在这件事情我们懈怠逃避的话,遇到下面的困难的时候,我们会再一次逃避,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我们经营企业就要准备好面临挫折,而唯有挫折,可以使我们能够越挫曰勇,在风雨中不断的练就自己一份坚实的深谷,风雨兼程,风雨无阻,这才是真正的一个优秀企业经营者所应该表现出来的企业家精神。
在此向企业经营者表示崇高的敬意,深深的祝福每一位企业经营者。伙伴们,今天的错知错见是做一件事情,我们总是期待着他顺风顺水,而没有真正的用功。正知正见是内圣外王,我们自己内心强大了,就会有能量和智慧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