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孩子脾气很大,不满意就哭闹很长时间,好说歹说都没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答:发脾气其实是宣泄愤怒的一种方式,学龄前儿童尚处于语言能力发展过程中,并不能够准确的靠“说”来表达想法和情绪,所以会出现不满意就发脾气的情况。
很多父母会发现,2-4岁的孩子越大脾气越见长,这是随着独立性和反抗意识的成长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特点。等孩子再大一点,到了上小学的年纪,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发脾气的现象可能会逐渐减少。
菇从小脾气就不小,不到一岁的时候还出现过生气大哭到吐的情况。我一直就是先哄再说,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你跟他说什么都没用。到了一岁多,可以用语言交流了,就开始哄完之后讲道理。
关于菇发脾气这件事,家里也经常有不同的处理意见,我的想法一贯是:孩子发脾气是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而已,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对情绪的控制力大小的差别。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孩子发脾气是犯错误呢?
成年人能够做到不发脾气,或者很少发脾气,那么可以觉得孩子发脾气有问题。因为给予的示范是“好”的,不按照示范动作来,可以认为是“不够好”,但也绝对到不了“错”的程度。
如果孩子的看护者也是个暴脾气,创造的成长环境里总是充满不恰当的情绪宣泄,比如吵架、大声叫嚷、争执、粗暴制止等等。耳濡目染之后,凭什么要求言语表达能力弱、情绪控制力也弱的小人儿不发脾气?
菇今天跟我们玩的时候,突然蹦出来一句话:爸爸妈妈,我再也不发脾气了。当时爸爸表示得很惊讶,我也觉得很有意思,在肯定的同时也马上解释了一下:每个人都有发脾气的时候,但是长大了的宝贝力气大了,能够控制坏脾气了,这一点就很棒。
因为发脾气是一件不能用对错来衡量的事情。
▼
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很多,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
1、没满足需求而发脾气
2、没满足欲望而发脾气
需求和欲望的差别其实很微妙,要靠父母细心判断,简单的一条判断原则是:符不符合和孩子事先申明过的规则。符合规则的是合理需求,不符合规则的是不合理的欲望。事先没有讲清楚规则怎么办?那就趁着这次发脾气的机会明确下来吧。
举个例子,菇有一次想吃零食,由于快吃饭了所以我没同意,结果菇开始发脾气大哭。零食得吃完正餐才能吃这个规则,我并没有实现跟他强调过,所以这次我也“理亏”,但该坚持的决不能马虎,那就只能先哄。
你想吃零食妈妈没同意,所以你这么生气是么?
是,妈妈不让我吃零食,我就生气了。
奶奶做了你最爱吃的排骨,你想吃么?
菇犹豫了一下,还是回答:想吃。
那你吃零食把肚子都填满了,就没有地方装好吃的排骨了,怎么办?
我肚子还有地方!
这样吧,你先吃排骨,吃完正餐再吃零食怎么样。
菇想了想,又看了看排骨同意了。
之后,菇再每次要吃零食,我都会强调一遍吃完正餐才能吃零食,他就很少因为这个事情发脾气。
因为他吃零食这个需求我是满足了的,但同时给出了一个满足的前提条件:先吃正餐。其实吃完正餐之后,孩子没准已经忘记了吃零食这件事情呢?又有可能因为吃的很饱所以对零食的兴趣大大下降,可以用水果等其他的食物代替零食呢?
在之前的文章《孩子在公众场合情绪崩溃,我该怎么办?》里,我有提到两种安抚孩子情绪的解决方案,仍然是可以通用的。但是对于不合理的欲望,在使用技巧安抚的基础上,仍然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因为孩子发脾气而退让。
因为孩子是会通过发脾气来测试父母底线的。事件A上让步了,你会发现事件B上他会从原本不哭闹变成哭闹,一旦让孩子认为哭闹等于让步,对于规则的执行来说会增加一些难度。
只不过,在拒绝孩子需求的时候,尽量不要直接说“不”。别说孩子了,大人都很难接受别人的直接拒绝,所以才会有“婉拒”这个词儿。在哭闹的时候跟孩子较劲是不会有结果的,用点小技巧转移注意力之后,再来讲道理会更有效。
随着年纪的增长,可以慢慢引导孩子用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借助绘本或者游戏的方式提高孩子对情绪的控制力,减少发脾气的次数。
▼
孩子发脾气背后一定都有原因。很多时候,家长直接拒绝孩子时,并没有考虑需求背后的原因,而是满足自己在别处很难获得的控制欲(虽然看起来是为了孩子好),将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享受这种变态的快感。
深圳那个盘查女孩被停职的警察,作为一个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公职人员,都不懂得尊重女性,可能我呼吁家长给予自己孩子——这个小小的独立个体应有的尊重,有点要求过高了吧。但是,不能因为一件事不容易,就不去做,只有从小获得了被尊重的体验,长大了才会将尊重他人视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不是么?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1、学龄前儿童发脾气,不是一件“坏事”。
2、以暴制暴才是坏事。
DAY 19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