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华夏,历千年岁月藏文物;沉沉匠心,越万年沧桑复原貌。故宫文保,沉静之心现历史,弃嘈杂,沉于世,不争外物,大国风范,何其贵!
看完《我在故宫修文物》,骑着自行车在太和殿上转,这似乎又成了我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这部纪录片,对我这种文物的门外汉来说,看的与其说历史,不如说是一种情怀,被老师们那种沉静、从容的态度打动,被故宫历经百年沧桑不倒的巍峨感动。观看之前,我抱的态度是“这估计又是那种索然无味,看不下去的历史纪录片,要是实在看不下去那就算了”。可是一部纪录片,却硬是把那种皇城的历史感再现了出来,不是古装剧的那种假场景,让人完全没有带入感。而是让我觉得仿佛穿越了百年,走过红瓦红墙青石巷,甚至能想到那“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杏花飘落和妃子手中抱的真正的皇家御猫眨巴着眼睛。
说起这整部纪录片,最让我感动的不是某件历史文物的留存,或是当代文物检修技术的进步,而是文物修复大师的情怀。
“恬淡游莲幕,谦虚践玉常。”这是对大师们的第一眼印象。
正如节目最初的旁白所说,“他们视自己为普通的故宫工作人员,实际上,他们是最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老师傅们,其经验与技术让他们成为国宝般的存在,而新上任的师傅则大多是中央美院和清华美院的毕业生,就是这样走到哪都会是佼佼者的一群人,却选择隐于故宫,日复一日的调试钟表零件、调漆、修画或是缂丝,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大隐隐于市”吧。当钟表组的王津师傅和徒弟亓昊楠一起去厦门参加钟表专业会议,遇到著名的钟表收藏家黄嘉竹,面对黄先生的比较、得意,王师傅只是笑着,后来说“台湾的黄嘉竹老先生,他走世界各地拍卖,他收藏了一些还也不错,比较早期的一小部分,可能就是想跟故宫的比试比试吧,还是表类比较多,怀表类,但是钟还是,故宫钟表,可以说在世界上,藏品或是件数,可能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丝毫的盛气凌人或者是嘲讽,仅仅是带有一种隐隐约约的自豪感,守好自己的宝贝就好了,不愿与他人争或是比。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只第一眼,对你们就有了这种感觉。
是不是搞艺术的人身上都带有常人无法比拟的气质,看节目的时候我不止一次的问自己。因为师傅们的身上都有那种气质如兰的味道,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感觉。他们的一颦一笑都是温和,宁静,就算开怀大笑也是扣人心弦而不是肆意张狂。王津师傅的领子总是微立着,孙杨师傅光着脚缂丝来追求脚感,纪东歌穿着老北京布鞋骑自行车穿过太和殿广场,衣袂飞扬。他们是沉入历史,永远温和的人。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也是生活。
一道宫门,成就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门外车水马龙,门内岁月悠悠。大师们工作在紫禁城,朱红色的宫门,辉煌的琉璃瓦,连城的文物并没有磨掉他们的生活气息。木器组挂上“谁让你伸出红墙外”的幌子,拿盖文物的纸接“宫内”打下的肥嫩杏子;傍晚,杨泽华师傅关掉七座宫门时笑着喊我们下班了,你们上班吧;去北院考察的大巴,师傅们笑着说青铜器组手上是锈,漆器组是漆,书画组是浆糊,木器就是鳔(鱼鳔胶)。他们永远都是一群懂得生活的人,历史,给予的是气质,不变的,是一颗积极的心。
大国工匠,怀匠心,触金石草木,抵宋元明清,不与世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