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读张宏杰《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以下是作者梳理的中国历史的五条大脉络。
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
今天的文字从古代演化而来,形音义很多与古代相同相近(此句为吾感,非摘录)。今天祭祀祖先的方式与商周时期大同小异。汉民族的心理和处世习惯,与汉朝相去不远。几千年来,中国文明总体上是独立发展的,一直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
人类历史上的其他古文明今天都已“灭绝”。今天的埃及人除了利用金字塔发展旅游,其文化和古埃及文明几无关系,因为在历史上,他们先后被希腊人、波斯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语言、文化甚至种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两河流域的所有古代文明,比如苏美尔文明,更是这样。罗马帝国崩溃后,蛮族大量涌入,社会面貌彻底改变,拉丁语由活的语言变成了死的语言。只有中国,文化几千年一以贯之。【日本侵略中国,因抗日战争的胜利,又一次阻断了中华文化中断的可能性】
中华文明这样强的延续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地理特点。中东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交流很多。因为它们中间有一个地中海,如同内湖一样,让它们连接在了一起。
在世界古文明中,只有中国与其他文明的隔绝程度是最高的。中国的西南面和西面,是一系列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浩瀚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是沙漠和大草原。后来在北边又筑起了万里长城,以加强与外部世界的隔绝程度。这种隔绝是很有效的,所以玄奘要去一次印度,得走上十来年;甘英出使罗马帝国,也是无功而返。
二、中华文明是一个非常早熟的文明。
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很快。在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基础上,政治文明也迅速发展,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实行分封制的国家。青铜文明后来居上。社会很早就出现了“现代化”的面貌。李侃如说:“发端于秦朝的官僚制度,经历几个世纪,呈现出近代西方官僚制度的特点:界定清晰的职位,基于功绩的任命,明确的报酬结构,职能的专业化,高度发达的正式沟通体系,关于权力行使的适当路线的详细规章,定期的报告职责,正式的监察组织,等等。”
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演变的步伐突然慢了下来。自秦朝到晚清,中国思想文化基本上都是沿袭阐释先秦诸子,原创性的新成就不多。中国的政治制度也是历代沿袭秦制,没有本质性的变化。因此在历史上,就体现为治乱兴衰的不断循环。
中国文明的早熟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中国文明后来的稳定,也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优越。在文明基本成熟之后,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周边民族文化上的普遍落后使中国早期文明遇到的挑战很小,从而使它丧失了探索农业文明以外其他文明形式的动力,也丧失了自我剧烈变革的压力。
三、两头变化剧烈,中间不断循环。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突变:周秦之变和卷入全球化之变。
第一个突变是周秦之变,即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个变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根本的一次变化。
在周秦之变之前,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即分封制。在周代封建制下,人们生活在一个又一个小的自治社会中,用老子的话说,是一个个“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处于半自治状态,横向联系不多,纵向也没有一个能“一竿子捅到底”的政治权力。
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进入帝制时代。社会运转规律完全改变。小自治体被打散,统一成了一个大共同体,政治权力纵向一竿子捅到社会最底层,国家直接控制每一个人,汲取能力空前提高,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非常独特的中国特色。秦到清这个时期的中国,很多特征是人类其他政治体绝无仅有的。
第二个突变是卷入全球化。即李鸿章所谓的“三千余年一大变局”,历史书所说的“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这一变局让中国不可回头地卷入全球经济新秩序中,整个社会的运转规律又一次发生了质变。
在周秦之变和全球化之变当中的两千多年,是王朝兴替时期。一个王朝建立一二百年后,就会“官逼民反”,出现农民起义,不久被另一个新兴王朝取代,如此循环不已。这种频繁的改朝换代、易姓更王,并不是世界历史的常态,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并不是这样的。最基本的原因是郡县制下,政府的汲取能力空前提高,而这种汲取能力缺乏有效的制约,通常很快就会超过社会的承受能力,导致社会的崩溃。
四、在一头一尾两次巨变中间,中国政治和社会一方面不停地循环,另一方面却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演进。
这个循环当中也有进步。这两千多年并不是如西方学者所说,是一个完全僵化的、停滞的时代。这两千多年间,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政治技术的不断演进。比如,虽然皇帝和丞相的关系总是在不停地变动循环当中,但是总的趋势是皇权越来越重,相权越来越轻,直至皇权可以完全取代相权。这一变化,又影响了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
五、边疆与中央的关系问题。
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新兴政权,都是起自边疆地区。对夏人来说,商人是边缘民族,是东夷。对商人来说,周人也是边缘民族,是西夷。因此,边缘民族入主中原,不是一时一世的特例,而是中国历史的规律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