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一部印度片,从各方面来看,票房都不会好:摔跤,小众运动,观众连规则都不知道;印度体育,超级弱,一点说服力也没有;说的还是女性动动员——这不是歧视,绝大多数运动,包括摔跤,男子比赛更有观赏性;而且片长达到140分钟。拿这个大纲去找投资人,被拒率是100%吧?
就是这样先天不足的电影,面对中国观众,他们长期被影视圈的各类知识分子嫌弃,觉得他们满足于低俗无聊的噱头,欣赏水准不够,只愿当脑残粉,被明星圈钱,却不愿为艺术买单。结局本当不妙。
可是,它却在中国市场成功了。
从创作者角度看这个问题,更有意思。因为每个人都是创作者,你总是在提供某类产品与服务的,和导演提供影片本质上是一样的。它最有价值启示是:永远不要诅咒市场,消费者是上帝,这话的意思就是消费者像神一样,他们喜怒无常,他们挑剔,他们可以摧毁你,当然,他们被打动,也可以给你一座伊甸园,应有尽有。
一个创作者要做的,就是想尽办法把活做好。电影的本质就是把故事说圆满。《摔跤吧!爸爸》做到了,全程无尿点,以比赛串起来的电影,本来容易简单重复,编剧导演却处理得巧妙,看了不烦。
《摔跤吧!爸爸》是部好电影,你还没看,我建议你看看,能够度过快乐的140分钟,阿米尔·汗的电影,有独到的、克制的、比较高级的幽默感。
接下来说说电影的三观。这让不少人困扰:我是觉得电影好看,可电影的三观我要认同吗?
人确实会从喜欢的电影里学到东西,比如一个人,正在努力突破自己,拼命想成长,不想被命运禁锢在坑里,他从这部电影就可以学到成长路径,成为一个好的摔跤手,和成一个好的程序员、好的自媒体人,方法相通。
但是虎妈狼爸们一看来劲了,也像影片里的爸爸一样,逼迫孩子替自己实现理想,孩子们变成奴隶。
在学之前,我建议他们先参照这几点:
1、爸爸本身是winner,电影一开始就交代了,不是loser;
2、孩子本身有天赋,打架事件交代了这点;
3、最重要的一点是,转折点是孩子们在与朋友的自由交流中,由被动变成了主动,知道自己这是改变女性不利地位的最好路径。要学教育的话,这才是影片的重点,它提醒教育者,你只有通过点燃孩子体内的发动机,你才不必推着他走。自主意识的觉醒与力量,是这影片的重点,电影最后一战的设置很妙,也是强化这点——为了怕剧透,就不多说了。
上面三点,有多少虎妈儿狼爸们在实践中考虑了?他们中的99%,第一条就不合格。
就是上面三点全合格,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概率。
概率是选择之母。
拍成电影的励志故事,都是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说,所有条件相同,再来一遍,结果可能大不同。
我们都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冠军,是世上少有的那几个人。但这是小概率事件,如果强迫孩子这么做,剥夺他的其他选择,这和玩老虎机是差不多的,绝大多数情况,是孩子也毁了,目的也达不到。
还有,即使小概率事件真的发生,也不意味着强迫他人是对的。
你可以把方法、观念传递给孩子,鼓励他自我实现,成为少有的大人物。但是选择权在孩子,这也考验家长的说服能力。孩子即使不接受,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他快乐、健康、幸福,大家都爱他,你有什么损失吗?而这样一个成长目标,却可以大概率实现。
所以,看电影要开心,最重要的是记住,你不必赞同电影的三观,电影里的反派往往更有魅力,我们欣赏故事就好了,看导演怎么布局、悬疑、释疑,享受他玩弄你、释放你、取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