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老说,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需得真正地指导学生在自己思考、辨析的基础上深入文本,让学生与学生讨论,或学生与老师讨论,以解决自己解决不了或未考虑到的问题,而不必教师全权包办。在讨论中,他们就集中了追求解决问题的注意力,就会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于思索后增长了能力。如若教师逐句讲解,学生就成了坐在教室里的观众,却把自己的大脑束之高阁,以致逐渐退化,变成不善于读书的人了。
就拿今天所上的《中国石拱桥》来说吧,我在课前就布置了学生预习,就想着课堂上更多的放手给学生。简短的导入后,那课堂上就抛出了几个问题: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向我们进行说明的呢?……以检验学生课前是否按要求预习。从学生们的反应可看出,他们本次预习还是下了功夫的。在没有向他们教授说明文相关知识的情况下,他们能够很有条理地解决问题,并发现一些问题。如说明顺序的整理上,从整体看,是逻辑顺序,再从局部去看,赵州桥的介绍与卢沟桥的介绍还是有区别的……在说明方法的判定上,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尤其是关于下定义与作诠释……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得以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教与学生们,并落实到阅读实践中,使他们对于这样规范的说明文有更清晰的认知,并学会如何做好相关的笔记,学会如何阅读同类文章,并掌握了说明文顺序、结构、方法的运用、语言的特点等相关知识,并立足于精读后的拓展。可见,课前的预习足够用心,课堂教学可以有更多更深入地交流,精讲就会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精读后的拓展,以及课后的温习才会是有意义的。
阅读书籍的习惯不能凭空养成,欣赏文学的能力不能凭空培植,写作文章的技能不能凭空训练。语文教学就是要用课本用选文,将课本或选文作为凭借,而后将阅读的种种知识与方法传授给学生,并逐渐培养其阅读的习惯,再转而化为写作的知识与方法,真正提升语文素养。从课本里到课本外,从单篇短什,到长篇巨著……先是于单篇短什做细琢细磨的研读功夫,一篇读毕,又来一篇。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并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不是说不需要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精读与略读的关系如此,试看,只做逐句讲解的工作,就尽不了精读方面的指导责任。
教师的责任不在把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去;因为教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教师只要待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唯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已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所有说到底,还是要学生自己动脑筋,真实践,并持之以恒,才会有提升素养的可能。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督促他们,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