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始准备上《少年中国说》的公开课,心中就有无数个声音告诉我,课文太长,学生又不好理解,不适合上展示课;这篇课文适合激情四射的老师上,而我不擅长煽情,语言缺少感染力…… 但转念又想,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我为什么要给自己设限?难道不能挑战一下自己吗?大胆去尝试就行了。
《少年中国说》这篇课文是文言文,读起来就有难度,学生理解起来更不容易。为了让学生能透彻理解深奥的第二自然段我设置了四个环节: 1、课题是《少年中国说》可第二自然段没有一处出现少年中国,这是为什么?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这段是作者用七种事物来比喻少年中国。
2、针对部分学生理解此段吃力,我探索出了填空题让四人小组合作:____这句话把少年中国比喻成____,因为____( 对照注释,结合句子的意思说 ),象征着少年中国____。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思考的方向更加明确,条理更加清晰,从而不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参与度。
3、在学生理解了第二自然段的含义后,我追问:“世界上的事物千千万万,作者为什么用这几种事物来比喻少年中国呢?”学生从“红日、黄河、潜龙、如虎、鹰隼、奇花、干将”这几种事物的特点,再联系第一课时的写作背景介绍,很容易就理解作者梁启超想要表达的情感——对少年中国的无限向往和热切的期盼。我随机补充并朗读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原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学生顺理成章地就明白了“少年中国”是梁启超心目中的中国,期盼中的中国,是他的理想。他想让屹立世界东方的是少年中国,而不是老大帝国。在他看来,未来的中国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未来的中国一定是一个强大的中国,未来的中国一定是个前程似锦的少年中国。
4、接下去是同学们把理解和体会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展示出来。
在指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时,我引用学生和我课下聊天中的内容:1、第一段最好背,你知道为什么吗?2、关键词容易背颠倒,怎样提醒同学?”先让学生观察句子特点再用关联词连接前后两句并有感情有层次地朗读,最后以补充填空的形式呈现,学生背得兴趣盎然,速度非常快,准确率也很高。为语言积累夯实了基础。
整堂课在我的预设中一步一个台阶,稳步上升。学生由会读到读得连贯而又气势, 不理解到感悟深刻。为国之兴亡立下远大志向,可谓是水到渠成。抑扬顿挫的朗读环节更是使课堂熠熠生辉。
总的来说,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和老师补充材料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厘清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联系;3、大部分同学会背了课文第一、三自然段。
虽然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了,但是课堂上有两个细节没有处理好。
一、学生在合学第二自然段七处比喻句后展示交流时,少汇报了两处:1、河出伏流,一泻汪洋。2、潜龙腾渊,鳞爪飞扬。因为其中有两个小组同学重复汇报了: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和鹰隼试翼,风尘翕张。课堂上处于亢奋的我急于带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内容竟然没有察觉。
二、第二自然合学汇报时应该让理解填空和有感情的朗读,小组合作展示出来,这样就把合学真正落到了实处,也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进去。其实当时在课堂上有个小组想合作展示,还征求我的意见,问我行不行?我却说:“自己单独展示就可以。”
上面两处不足,都是我太急于求成,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今后的课堂上我要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扎实地进行教学,不流于形式。
以前,不知是由于天生的性格,还是恐慌挫败感,我习惯了给自己设各种各样的界限。譬如,我就是不擅长公众场合表达,不能演讲……
年龄越大我甚至越学会了逃避,遇到不拿手的事情时总是用“反正也学不会”或者“反正我不上就是了”来安慰自己,找了名目繁多的理由避开自己的硬伤。
一次一次的公开课历练了我,现在,我深刻地体会到:不能为自己设限,当竭尽全力,尽其所能地尝试新课型与新体验时,就会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与教训。
今后,我要抛弃那些“我不行”“我不会”“我做不来”的思想包袱,去更广阔的课堂上摸爬滚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