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具体的“静”的方法:正心
高质量的“内思”不受已有的经验、知识、观念的影响,当然也不能受“与已有的经验、知识、观念相关联的”情绪的影响。
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任何一种已有经验、知识、观念都与前意识中的情绪相关联的。当遇到一件新事物的时候,如果与自己的经验、知识、观念相符,前意识就做出正面的情绪反应。如果不相符,就做出负面的情绪反应。
所以,高质量的内思,不但要诚意,更要进行“正心”。也就是正前意识。
心怎么正呢?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心不正”。
我们平时基本上都是处在“心不正”的状态。前意识的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随着我们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的。
这个,我们自己可以体验一下:
当我们比较放松、没有什么情绪的时候,心(前意识)的位置比较低,会有种俗话说的“把心放回肚子里”的感觉。而当我们比较着急、紧张的时候,心(前意识)会有被“吊起来”的感觉。而在我们异常愤怒的时候,心会有种“血冲头顶”的感觉。
如果,我们能回想起以往生活中的这些体验,基本上也能明白心(前意识)该怎么正了。
我们平时说的“沉静”,就是“正心”的方法。把心(前意识)沉下去,一直沉到心(前意识)不论遇到什么事都不浮起来,心就正了,我们也彻底“静”了。
结语:
传统文化中的源头文化,与普通文化,在沟通上的差别
传统文化中的源头文化与普通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我们先从儒、释、道三家的起源者来看。
佛教的起源者,释迦摩尼,是佛,释迦牟尼所传的”知识“,不是他从人世间学来的,而是得道以后,一下子都记起来的。
道教的起源者,老子,是太上老君。同样,老子的《道德经》,也不是他从人世间学来的,而是他对于人世间的洞见。
儒家的起源者,孔子。相比前两者,孔子是凡人,但他却也是个极其聪明、智慧,又肯立志、吃苦、钻研的人。
孔子的核心学问:动态入定的训练,是从他那个时代的古文化中自己发掘出来的,孔子很像是后世的王阳明,你很难找到他的师承,通过自己的发掘有了超人的发现,这需要有超强的感悟能力。
严格的讲孔子的发现,也不是他创造的,而是来自更古老年代类似释佛与老子这样圣人的流传。所以,我们在感悟孔子的时候,会发现他在其中的学习、成长过程,以及一些模糊的地方。
这三者传播的“知识",属于“神知与人识”的沟通模式。
而普通文化,属于”人知与人识“的沟通模式。
那么,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人知与人识”的沟通模式,沟通双方的语言存在着共同的经验背景,所以,这种沟通是很容易理解的。
而“神知与人识”的沟通模式,就存在者很大的障碍,沟通的双方缺乏共同的经验背景,换言之,人根本就没有神的经验背景,所以,很难用人的经验去理解神讲的内容,虽然,神讲的也是人的语言。
这点我们从佛经中就能看到,佛经中很多内容都是释迦摩尼佛通过各种问题在启迪弟子。由于双方缺乏共同的经验背景,即使释迦摩尼佛费劲口舌,弟子也很难一下子就能明白佛祖在说什么。
这二者的差异,在源头文化的传承中造成的障碍
在释迦摩尼、老子、孔子离世之后,他们的“知识”在后世的传承过程中,已经不可能有“神知与人识”的沟通模式了,只能依靠普通文化的“人知与人识”的模式。
当初三位神人所留下的“神知”,都被后人解读成了“人知”,然后再以“人知与人识”的沟通模式传承下去。
很明显,这就和“传话”游戏一样,传得越久,离本意越远。
为什么我们现在能够还原源头文化了呢?
现代科学的发展,为普通人创造了,与类似释迦摩尼、老子、孔子的经验背景
2015年,《量子论》与“量子纠缠”被实验验证,给人类开启了认识重叠世界的大门。
2016年,大量出现的虚拟现实技术(VR)与人工智能技术(AI),又给普通人提供了直接从感觉上体验重叠世界的方法。
而在《量子力学》诞生的前一年,1899年,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问世,同年,用重叠世界原理造字的甲骨文也出土了。
在《量子论》正式确立的第五次索尔维会议那段时间,弗洛依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出版了。
冥冥之中好似有一种安排,为现代人类创造了一整套的体系:让我们能系统的体验到释迦摩尼、老子、孔子的经验背景。
在这样的经验背景下,我们可以抹去在传承过程中,蒙在“神知”上面的“人知”尘埃,真正认识我们的源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