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我带着三岁半的儿子来到纽约。我跟老公都怀着牺牲自己成全孩子的心,想要给他最好的教育。
刚到纽约的时候正值寒冬,正是寒风萧萧,飞雪飘零的时候。我担心孩子初来乍到,语言不通,突然把他送进当地的学校,他会惶恐。就决心先带他适应环境。楼里的两个中国孩子,一个到纽约来哭了整整半年,另一个极富攻击性,搞得老师家长都很头疼。(当然,每个孩子不一样。后来陆续了解到,有的孩子也是刚到就去日托,开开心心的,毫无违和感。)
我每周带他去附近的图书馆上三次免费的儿歌课。纽约的图书馆真是很棒,有一屋子的精美绘本。无数的作者、插画师在精心编写制作儿童读物。有的童书,别说孩子了,连大人们都爱不释手。而且,图书馆每周都会举办儿歌课、故事会、手工课、影片展......最重要的是,这些活动都是免费的!
虽然有很多活动,但大部分的时候,我和孩子还是蜗居斗室之内。孩子精力旺盛,哪圈得住?没过几天他就开始自己找乐子。他先是琢磨洗衣机、冰箱、微波炉上的英文字。时不时跑过来问我某个字是什么意思。很快,他就认识26个字母并且会认家里电器上所有的字了。于是,他又开始找新的乐子,挨个摁电器上的按钮。一开始我有点放任他玩。就听得厨房里“叮叮”声不断。他要把家里电器的所有功能都试个遍。经常早上打开冰箱,发现所有蔬菜都冻成冰了,小家伙手欠,把冰箱温度调到了最低。我朝他一阵怒吼。结果当时他唯唯诺诺,几天之后的某个早晨,打开冰箱,蔬菜又冻成了冰。又是一通狮吼。再过几天,洗衣机又被玩坏了,泡沫流了一地。如此这般,心里后悔无比没有早点送他去学校。(小家伙还通过玩计数器自学了100以内的数字,真是神了。我原先打算6岁之前就让孩子傻玩,结果他自己开始学了。)
纽约的公立学校有的是从四岁开始,有的从五岁开始。四岁叫学前班,五岁叫kindergarten,汉语翻作幼儿园,其实是小学一年级之前的一个年级,姑且叫幼儿班。三岁的孩子只能去日托。纽约市有给三岁孩子的免费托儿服务Childcare center。有的家长会抱怨孩子在日托中心学到的东西很少。离我们最近的日托中心在十几二十条街之外。这些服务是针对贫困家庭的,得提供足够低的工资证明,而且最好是双职工家庭,无人照看孩子。往往从申请到入学中间要经过漫长的等待,还不一定能排上。老公单位同事的孩子倒是有不少人去。我嫌日托中心太远,根本没去申请。
就这样,母子俩在天寒地冻的纽约,在斗室相爱相掐了三个多月。终于有一天,楼里新来的一个小姑娘的妈妈要去看一个私立幼儿园,我便跟着一起去了。这所叫Family School的学校是一所蒙特梭利学校,在曼哈顿东城的是它的主校区,有日托混龄班和小学。离我们更近的西校区则只招收两岁半到6岁的孩子。
我们去参观的是东校区。我自从在国内就被国内蒙氏教育先行者孙瑞雪爱与自由的理念洗脑了。一想起蒙氏教育,脑子里浮现出来的就是玩沙、小小孩和老师聊天。Family School教室里的陈设很简单,多是木头原色的教具。孩子们一个个专心的在搞自己的小研究,那个神态真是迷人。最打动我心的是一个小姑娘。学校每周都有孩子专门负责接待来宾,那周的“接待员”是一个怯生生的小姑娘。她走上前来,小声地跟我们说“早上好”,然后伸出小手来跟我们轻轻地握手。她是那么害羞,但是,她又是那么勇敢。我当即被她打动了,几乎眼含热泪,决定给孩子就报这所学校。
大概在私校,钱说了算。我四月底去参观,5月4号,孩子便入学西校区了。当时孩子跟那个楼里新来的小姑娘一起入的学,所以一点都不孤单。两个只会汉语的孩子整天形影不离,下课了也要一起去公园玩。
上了一个多月,就放暑假了。
到下一学年,小家伙就得独自面对外国小朋友了。大卫哼唧哼唧了一两个月,多少有点不大愿意上学。第一学年,他整个人都变得安静多了。以前他是那种天不怕地不怕,虎头虎脑就知道往前冲的。现在,他开始害羞,开始观察了。见到大人他也不打招呼,也不跟陌生的小孩玩耍。看来,到非母语环境学习,对他的挑战还是蛮大的。
所幸蒙氏教育是鼓励孩子独自探索的,大卫又正好是那种爱自己捣鼓的孩子。他很快就爱上了数珠子。小珠串,大珠串,他挨个一遍一遍地数。就这样数了半年。慢慢地,他又爱上了玩拼字游戏,一个单词mother中的五个字母,居然可以重新组合成10多个单词!
这样整整过了一年,到了幼儿班即5-6岁那个学年,大卫终于完全适应了美国的学习环境。他开始跟同学们打成一片,跟他们一起讨论看过的某本书,一起玩游戏。
美国学校在教育方式上有一点是跟国内很不一样的,这里允许犯错。大卫写数字和字母的笔顺完全不规范,一开始的时候,1和9是从下往上长的,8是两个圈,4、6、9一会儿朝左,一会儿朝右,字母就更别提了。我还见过别的5、6岁孩子的作文,错字连篇,但孩子自己觉得通过写作表达了一些意思,这就可以了。无论在公立还是私立学校,在允许孩子犯错这一点上,大家是一致的。
美国教育还有非常可取的一点,就是鼓励阅读。很多公立学校都会每天布置阅读作业,让孩子把书带回家读。这些书,一开始是帮助识字用的。一句话,一幅图,重复的句型反复出现。比如:“这是海龟。这是海豚。这是鲨鱼。......”慢慢的,随着识字量的增加,书本变得越来越有意思。
孩子的读写也不是同步的。在6岁的时候,大卫的识字量就已经很大了,能看100多页厚的故事书。但他的拼读能力却远远滞后。很多常见的单词都会拼错。写字也很不利索。我因为不鼓励过早智力开发,所以,虽不刻意阻拦他学习,但对他的书写和拼写错误,基本上不纠正。
对了,纽约学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多元化。大卫班上的孩子,有来自日、韩、南亚的,有南美的,有黑人。即使那些出生于美国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或者祖父母也很可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老师也是来自世界各地。在课上,他们会学七大洲,北美、南美的风土人情。
前几天,大卫终于从Family School西校区毕业了!在毕业典礼上,他说长大要当一名宇航员,飞到太空去。他还主持了颁发毕业证书的仪式。穿着前一天刚买的made in China的小西服,打着领带,小家伙精神无比。
当然,对蒙特梭利教育以及整个美国的教育,我还是持保留意见的,这个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