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情节 |
这本书非常的简短,也就七万多字,一两个小时就能读完的对话型心理学小说。
故事情节很简单,单向线索发展,顺叙的形式展开,没有什么难理解的点。
毕竟这本书出自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之手,里面的苍鹭也是以心理医生的身份为陷入抑郁的蛤蟆先生治疗。
人物也非常少,只有他的三个朋友和心理医生,故事串接起来并不复杂。
蛤蟆先生一共去看了十次心理医生,从刚开始情绪温度计只有1到后面的9,可见苍鹭的心理治疗卓有成效。
情节上来说比较适合中小学生读,对心理状态的疗愈和净化会比较大。
我作为读者来说阅读这本书其实是来学习心理学知识的,诚然,也在里面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除去最基本的“PLOM理论”“儿童适应性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这些简单易懂的心理学名词,我更喜欢苍鹭在治疗过程中无意间说过的话。
在情绪管理上,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我们的感受说到底是个体选择的一种结果,这让我联系到后端的“必然结果”,有一点类似于吸引力法则。
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情绪选择决定着他看到后果,这种心理暗示影响着心态的好坏。
积极情绪→积极后果,反之,消极情绪→消极后果。
当然这也是最基本的心理学道理,苍鹭在治疗过程中提到的“儿童适应性状态”与“父母自我状态”的理论也很有意思:
“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
后面蛤蟆选择回忆自己孩童时期的父母亲,起初这让他愈加痛苦,到后来苍鹭给他讲明白了“父母自我状态”,他才逐渐开明。
十次心理治疗结束后,蛤蟆先生变成一个开朗阳光的正常蛤蟆以后,书中最后用一首诗来作结,里面这样写:
他是国王?还是将军?不,他是蛤蟆先生!
整体情节理解难度不大,可以作为一本小小说去阅读,定然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 写作手法 |
占据全篇的对话体小说,罗伯特对小说细节的刻画其实我没怎么看出来,更多的是直抒胸臆,也不拐弯抹角的,整个行文流畅得很。
没有什么高超的写作手法,所以我一度认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
但实际上书中角色将动物拟人化,看上去幼齿的通话却深刻反映了成年人的内心状态,包括原生家庭、自我成长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让成年人从零再认识自己。
我做了一些书摘,因为有一些句子写的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人生的剧情若能避开“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该多好。”
除却某些句子的意味比较深长外,其他的翻译过来基本就是白话,就别当文学性书籍看了。
人物塑造方面也很鲜明,蛤蟆先生的蜕变离不开三个好朋友,而苍鹭老师也选择用巧妙的方法帮助每一阶段不同的蛤蟆先生。
写法上简单纯粹,不含杂质,属实是给人以清净感。
| 文章品性 |
人生的课题只能由自己作出决定,同阿德勒心理学不谋而合,讲究人与人沟通建立横向关系。
人生坐标那一章节警示了读者「人生坐标是预设的原点,我们的经历不同程度地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理解事物的观点」。
如果我们总是带着主观预设事情的发展,那么往往决定错误走向的就是自己的心理。
我们无法改变经历,却可以改变自己的思想,让这件事情看上去没有那么糟糕。
勇敢真诚的表达、合情合理的进攻与防御,将自己武装的很强大。
人或许不可避免的会陷入到一系列负面情绪和事件里,需要花费一段时间让自己清醒。
命运的齿轮就是这么转动的,它不可避免在旋转中会产生摩擦和生锈,所以需要不断的打磨和清洗,才能让它变得干净透亮。
了解宽容、接纳自己永远是自渡法则,望所有读者终身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