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不管你是一个初创企业还是一个已经积累了一定市场份额的大公司,谁能打造出让用户 “忍不住要安利给别人” 的用户体验,谁就有可能在这个充满变化和未知的商业世界领先一步。
从江小白,喜茶等爆款产品的突然走红都是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理念。做为产品汪,当然不相信爆款产品是随机的靠运气而走红的。这些爆款产品背后一定遵循了某些秘密。认真研究过《疯传》、《浪潮式发售》等书籍,整理出一套从头设计一个爆款产品的5步法,分别如下
第一步,信息搜集
你(和你的团队)要做的就是通过一切途径搜集一切和你要开发的产品有关以及无关的信息。
注意,敲黑板!划重点辣!这里的重点是无关的信息。
相关的信息每个智商到达平均线的人都可以想到。比如你要开个 Pizza 店,那么去搜集和参考其他 Pizza 店的信息(竞品调查)就是非常理所当然的。相关的事情不是说不去做,而是如果你想胜人一筹,你就要去搜集那些看似毫无关系但是实际上是决胜点的信息。
回到 Pizza 店的例子:我们除了餐饮行业本身,更要去其他行业寻找可借鉴的知识,比如靠机器自动化制作和规划最佳配送路径。美国就有一家叫 Zume 披萨的初创公司,每小时可以制作配送 288 张披萨,从顾客下单到上门只要 10 到 15 分钟,比传统 Pizza 巨头的配送时间少了不止一半。
混血效应:两个行业隔得越远,越可能产生惊艳的效果。也就是多维打单维,降维打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着手搜集信息呢?
有一句土话叫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事实上,一个好的并且经过透彻思考的计划可以占到成功的 90% 以上。所以花一定的时间制定一个信息搜集的计划和框架是十分明智的。具体的方法如下:
1. 在脑海中检索和你的产品 / 品牌相关的所有标签;
2. 按专有和通用两个类别对所有标签进行分类;
3. 按照搜索时的优先级进行排序,这里可以加入自己的判断;
4. 整理出具体的信息源,列出具体的网站、书籍、专家等。
第二步 ,信息整理和归纳
假设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步的信息收集工作。现在让我们把已知的一切摊在桌面上,形成一个有逻辑的知识体系 / 框架。这其中的逻辑怎么形成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①步骤一:设定一个长期目标
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并且对这个问题做诚实的回答。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从现在算起,六个月后,一年后,甚至五年后,我们希望公司变成什么样?”
比如 今日头条 的长期目标就是:把最受用户喜欢的信息推送给每个人。
我们设立目标的时候应该能够反映团队的原则和愿望。不要去担心夸大其词。就算是再宏达的目标,也可以在这 30 天的时间里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旦我们确定了长期目标,就要把它写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这样它就会一直在那里,像灯塔一样,指引你和你的团队一起朝同一方向前进。
②步骤二:列出问题
在长期目标的引导下,我们继续来 “拷问” 自己:
在这次产品设计中,我最想解决的是用户的那些痛点?
为了实现我们的长期目标,必要条件有哪些?
想象一下我们穿越到未来,发现产品失败了。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个步骤的主要目的是把假设和阻碍转化成问题。
继续来看例子:
我们首先问自己:“要吸引新用户,必要条件有哪些?” 那么首先,要做到让用户信任我们产品的专业度。把这个条件转化成问题,就变成了 “我们如何向用户展示我们的专业度?”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更精准的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设计出共分为 几 个阶段的知识体系。
③步骤三:绘制地图
有了目的地和路标,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绘制 “地图” 了。
在地图左侧我们列出产品涉及的所有重要角色。比如:学生和老师。在地图右侧写出我们想达到的最终目的。比如:掌握钢琴考级 4-5 级的演奏能力并提升音乐素养。一般来说,确定故事的结局总是比设置中间情节容易得多得多得多。
其他的词语和箭头放在中间。
地图应该包含 5 到 15 个步骤。如果超过 20 个,就会太过复杂。但是根据产品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绘制多张地图。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能够使团队在问题框架上达成一致,并且不局限于具体方案发生争论。
④步骤四:填充信息
接下来我们把第一阶段收集的信息对应到地图中适合的环节。比如如何利用科技来创造面向未来的学习体验,构建一个能够即时反馈学生信息的教学系统等。
第三步,做出决策,制定计划
注意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我们在这个阶段花费的时间可能更少,只需要半天到一天。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避免无效的集体讨论。
现在唯一的目标就是根据已掌握的信息作出判断和决策。所以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 “贴出决定”。谁也不需要去说服谁。
1. 团队所有人员领取圆点贴(或其他形状的贴纸);
2. 把所有备选方案写到 / 贴到白板上;
3. 方案的提议者叙述方案的优缺点,其他人进行补充;
4. 每个人把自己的圆点贴贴到自己认为最好的 1-2 个方案下方;
5. 决策者做出最终决定。
最后一步最好能由创始人/项目负责人一个人来完成。因为作出决策意味着对结果负责,一旦人数超过 1 人就会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就算你不承认也会发生,大家可以自己在心里回忆一下类似的经历。
通常决策者有着非常人能理解的视角,所以 TA 有权利选择非最高票数的方案。
第四步,完成原型产品
虽然这个阶段的时间较长,但是其实最重要的功课在前三个阶段就已经完成了。现在我们只需要选对制作原型的工具、搭建好团队,然后专注、专注、更专注地进行工作!
在工具的选择上,建议大家尽可能选择操作简单、人人都会使用的工具:
若产品显示在屏幕 / 纸上——用 Powerpoint/Keynote
若产品是一项服务——编写剧本,团队成员做演员
若产品是实体空间——改造现有空间
若产品是实物——改造现有产品 / 3D 打印原型 / 用产品示意图进行模拟销售
在组建团队时,建议总人数不要超过 7 人,并且每个人的分工明确:
制作者——负责制造组成原型产品的各个部分,通常是工程师、程序员或者设计师
整合者——负责收集并整合制作者做好的每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成的原型产品
编辑——负责所有文字部分的撰写,保持风格的专业度和统一性
资源收集者——负责给其他成员提供 TA 们需要的任何资源,如图片、现有产品资料等
在原型产品完成之后,理论上我们就可以拿着它与用户进行交流,为原型改正错误,修补漏洞。
第五步,测试、反馈和修改
测试、反馈和修改这样的循环我们一般需要经过至少 5 个回合。
比如在逻辑思维设计视频产品的时候,每个语音都会经过 10 次以上的试讲。试讲的时间(精确到秒),还会经常在群内询问铁杆粉丝的意见。
神奇数字 “5”——用户研究专家 Jakob Nielsen 在分析了 83 项他自己的产品研究后发现:85% 的产品问题在采访 5 个人之后就被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