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来衬景、衬人、衬情,毋庸置疑是诗人惯用的手法,成语妙笔生花,如此一用,倒也颇具情调。
春天,世间万物从冰冷沉寂中苏醒,生硬的世界变得柔软舒张。“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长歌行》,其中最著名的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此诗),温暖的阳光来袭,万物生机勃勃、跃跃欲试的景象略见一斑。杜甫诗《江畔独步寻花》,简洁、明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首是杜甫诗里少有的“小清新”。印象中的杜甫是“风急天高,无边落木”与“危樯独夜”之类的苍凉,或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前两句像是随意的叙述,有无心写诗、用情赏景的意味,后两句则极富韵律,有出口弹珠的效果。因为风格杜诗里少见,显得弥足珍贵。
春意盎然自少不了海棠。海棠闹春,也是想象中百花群芳对春天最热烈的拥戴。《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探春、湘云等皆有《咏白海棠》,并借海棠之名立“海棠诗社”。其中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借卷、帘、玉盆描绘了海棠生长的优渥环境,又借梨花、梅花映衬,至于是否为反讽薛宝钗“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倒不足为虑。讲真,记忆中的海棠花团锦簇,繁茂盛大地开在黄土高原边缘的家乡,在春寒料峭中出尽风头,绝没有“幽姿淑态”的婉约。查阅资料,老家的这种海棠因果可食,应属“木瓜海棠”,海棠果在北方的冬天里爆冻,冷水结冰后食用,消内火祛燥热,开胃生津。
五大道西府海棠是天津拿得出手的景致,正如刘子翚(宋理学家,朱熹义父)诗“幽姿淑态弄春晴,梅借风流柳借轻……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海棠风姿卓越,为梅、杨、柳所标榜。曾与友人早春散步街头,巧逢西府海棠卖俏枝头,诗曰“春风过隙惜海棠,细雨淋漓笑丁香。一夜袭人香四溢,今朝梦醒花满地”,以叹时光无情,岁月弄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承接杏花带雨的意境,又有禅意(本出自僧人释志南)——我本无心,万物有意。“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汉,赵嘏):桃李杏花是最为常见的早春花,也常出现在名家名句。“爱惜芳心莫轻吐,且叫桃李闹春风”(金,元好问)、“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寒意未退,杏花已开得热闹非凡,写花团锦簇,争芳斗艳景致略同,而寓意则大不相同。前者“爱惜芳心”意指海棠自视清净,不与争芳,后用以说教儿辈之辞,也恰逢妙处;后者接“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千金换一笑,洒脱开怀。
韩愈《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这首,印证了“百般红紫斗芳菲”、繁花似锦的景象实则出现在晚春。顺便看“杨花榆荚”在百花齐放里相形见绌,却也别具一格,为春天造势,读到此处,想起触动人心的一句“小树微芳也有诗”,引自《三联生活周刊》中一篇写狗尾巴草的文章,点题、力赞,小草为树,倔强地活出自己应有的形态。
比起早春的明媚阳光,晚春花开则要显得暗淡忧伤些。冯延巳“风微帘幕清明近,花落春残”一句如“一叶知秋”般,点破花对于季节变化的敏感与作者此景之下的感伤。冯延巳在其流传下来的110多诗词作品中,超过50首中有“花”,可见其堪称“花痴”,其中一首《采桑子》从首句“小庭雨过春将尽,片片花飞。”与中间“斜月朦胧,雨过残花落地红”等多句,都提及花落花败与春雨淋漓的意境,其伤怀之情读到可及。“残春花尽黄莺语,远客愁多白发生”(唐,刘沧),或因离家数年,去乡千里,每遇背井离乡之句,必黯然伤神。
春夏交替,花开种种。“茉莉蔷薇夹马樱,携竺换卖一声声”,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台”之势。“树树奇南结,家家茉莉开”,奇南同奇楠,为沉香佳品,色深褐,而茉莉花白叶绿,相得益彰。茉莉喜温热,广泛栽培于江南。朱锡绶《幽梦续影》中道:“花是美人后身……茉莉,解事雏鬟也”,话说茉莉初谙世音,玲珑俏丽。宋姚述尧《行香子茉莉花》“天赋仙姿,玉骨冰肌”,二者结合解读,茉莉姿态“娉娉袅袅十三余”,体肤又冰清玉洁。“比起茉莉,蔷薇色泽艳丽,种类繁多,开得热闹。“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写蔷薇枝枝蔓蔓,不拘一格。
如果说,春花多俏皮、烂漫之色,而炎夏之花,更多一点热烈、奔放。朴树一曲《生如夏花》,也是至爱,出自郑振铎译泰戈尔之《飞鸟集》——“生如夏花之绚烂”,顿悟夏花行走世间一遭之壮烈。
酷暑,清风徐来清香扑面,首先讨好诗人的是荷花。杨万里两首,其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轻描淡写、柔和轻快,其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浓墨重彩、声势浩大,分别道尽荷花茕茕孑立与铺天盖地之势。
王昌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芙蓉作脸荷叶为裙,视觉上一清丽脱俗、亭亭玉立的曼妙女子立于水中央,感觉上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词句又含“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拟人化意境。事实上,炎日之夏,从味觉无从感受花的香气,只是在燥热之时,似乎遇见一抹清香。夏季去南大的马蹄湖看荷,有作《马蹄湖莲》:
荷花不畏烈日炎,六月开于水中央。
惟慕有心碧满园,无人赏花花自香。
行文太长,却也不舍结尾,“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唐,于良史《春山夜月》)一句于花、于诗、于文,正是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