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向度——关于意识的随笔
01
双缝实验
如果有这样一种可能,外在的世界并不决定意识,相反地以来意识而存在呢?
现在假设我们有一种设备可以将电子一粒一粒的打出,在这个设备前放一块挡板,挡板上开两条距离很近的狭缝,挡板后面再放一个用来显示电子位置的显示屏。显示屏上的结果显示电子数目应该是以正对狭缝的位置向两边成正态分布的,说白了就是正对狭缝的显示屏位置电子最多,往两边逐渐减少,因为概率论说明电子穿过狭缝打到正前方的概率要大于其他位置。
但实际上结果却和预期的不一样,显示屏幕上并没有呈现出符合正态分布的图案而是出现了类似于波的干涉图案。当我们使用特殊装置想观察电子从哪个狭缝打出的时候,干涉图案又消失了呈现出了符合正态分布的图案。
就是说当没有观察者在场的时候电子呈现出波的性质,而当有观察者在场的时候电子呈现出的是粒子的特性。
但是波的干涉条件是两个波相遇导致波峰和波峰的位置加强,波谷和波谷的位置减弱,双缝实验中电子是一粒一粒射出的,那么它和谁发生了干涉呢?答案是它与它自己发生了干涉。
但是电子怎么与自己发生干涉呢?说电子是波的话要发生干涉只能电子同时通过两个狭缝,这与我们认识的世界规则是矛盾的,即同一个物体在某一时刻只能存在于空间中一个点上。人们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引入了一个新概念:概率波。
一个电子不可能在同一刻即在这里又在那里,但是它可以在某一个时刻有一定概率在这里又有一定概率在那里。而这一概率的分布符合波的一些特点,使得电子的运动在没有观察者的情况下呈现了波一般的性质。我们将粒子这种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概率的分布称为概率波。
于是粒子在未被观察下的行为就可以使用概率波进行这样的解释:一粒电子被发射出,通过双缝直到被打到屏幕被观察到的过程中,其处于概率波动的不确定状态。它各有一定概率通过双缝,并在通过双缝后其在时空上的分布概率符合波动方程。那么双缝使得电子产生了多个概率波,这些概率波发生干涉,导致了最后屏幕上的干涉条纹。
而当观察者出现时,在粒子“发现”自己被观察的一瞬间波函数瞬间坍塌,粒子失去了波的性质呈现出粒子的行为。
02
意识如何产生?
哈梅罗夫支持的观点是,知觉和意识产生于大脑中量子纠缠电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波函数的坍塌。比如这种坍塌每秒钟40次,而有些受过特殊训练的人达到了每秒80次,感知的速度更快,所感知的世界就会慢下来。
奥尔福德2006年发表于《物理学基础》上的一篇论文中称,物理学“只是覆盖了我们经验世界的有限方面”。但他质疑“量子意识”的观点,认为量子纠缠“通常非常脆弱”并且“难以组织”。物理学家认为,即使是对于少量粒子在任意长久期间的纠缠,这也是不大可能的,他说,对于量子微妙性而言,“这些非常脆弱的过程是人类大脑功能的关键特征”,但这“不适用于环境”。他支持对物理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联系给予严格的限制。他说:“意识更可能从其他地方升起,按照更传统的科学说法,你不需要到达这里;而按最奇怪、最诡异的现代物理的说法,你不需要到达任何地方。”
而乔普拉作为神秘主义者的一方,表示希望“熟悉科学的限制”。正是奥尔福德强调了那些限制。乔普拉想把奥尔福德的实用主义界限推得更远。他认为科学以谦虚的方式才能被理解,却未必是打开“终极真实”之门的钥匙。
奥尔福德指出,量子力学早正在20世纪就产生了,也可能有一天被丢掉,正像19世纪末提出的以太概念那样。“如果你太过于依赖当前的科学范式,再过100年,它可能被替代了。你可以用‘量子力学’来启发思路,可以在多个途径使用它。但我不认为你真的想把它当做基础性的根本原理。
真实是什么?在数学框架中,真实可能永远得不到一个完整的最终描述,科学探索者正如受了伤的菲罗克忒忒斯。自然世界中,不依赖于主观观测的客观真实是否存在?在当前的物理学和数学范式中探索心理过程与意识,能否完整地诠释真实?迄今尚未发现的未来的物理或数学是否有这个能力?
当人们把目光转向认知的主体时,却发现量子力学这一解释客观世界的理论与主观意识运行如此贴近。量子意识理论认为,经典力学无法完整解释意识,意识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如量子纠缠和叠加作用。大脑中存在海量的处于量子纠缠态的电子,意识正是从这些电子的波函数的周期性坍塌中产生。这一假说在解释大脑功能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解释意识现象的基础。
目前有几种不同的量子意识理论。代表人物有大卫·玻姆、古斯塔夫·波洛伊德、大卫·查尔默斯、罗杰·彭罗斯与斯图亚特·哈梅罗夫等人。
http://mp.weixin.qq.com/s/CA5K6ZCB87S11Rw6rVu-UQ
03
德勒兹的“先验经验主义”
德勒兹称自己的哲学为“先验经验主义”。康德哲学的先验唯心主义中,经验只在被组织化、概念化之后起作用。德勒兹认为,非语境化(脉络化)的概念只能生成看上去很完美实际上没有意义的形而上命题,德勒兹将康德的说法反转:经验的生产性使其超越概念,而这富有差异性的经验能够使得概念被生产、让我们不被分类法所桎梏,让我们不受限制地思考。
对于“这个法国数一数二的哲学才子”,福柯由衷地表达了他的敬意:“二十世纪将是吉尔.德勒兹的世纪。
德勒兹认为,所有同一性都由差异性所成。同一并不逻辑或形而上地先于差异,“自然界中属同一类的物体之间也是有差异的”也就是说,我们是从差异出发来分类出“同一性”的。显然同一性是由无尽的差异构建出的:“大X为各种小x的差异集合体,小x为各种x'的差异集合体……”面对现实世界,德勒兹认为,我们必须抓住存在的真实所是,而分类法意义上的概念无法达至内在的差异,“如果哲学要确实直接关乎物,就必须是‘关于抓住物本身,达至物之所是,达至物之同他物差异所在,达至物的内在差异性’的哲学”
如康德和柏格森,德勒兹认为传统时空观是立足于主体的位置、运动的。他认为,纯粹的差异是“非时空性”的,差异是一种“the virtual”(虚拟)的概念。“the virtual”(虚拟)在此不是“虚拟现实”的“虚拟”,而是有关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对“过去”的定义:“real without being actual, ideal without being abstract” 。(中译本作“现实而非现时,理想而不抽象” )德勒兹说的“虚拟”,是在这个意义上的。也就是说,德勒兹的“虚拟”是如同“过去”之于“当下”那样一般的“一种前在于物的非实体”。德勒兹的“虚拟”是当下真实经验的前在环境条件,是物本身内在的差异性,“从中构建出的概念同概念所指之物是一体的” 。德勒兹有关差异的说法不是实践的空谈抽象,它是一套确实起作用的系统——差异物之关系结构,这个系统构建出了真实的空间、时间和感知。
04
虚拟向度(或者说幽灵向度)中。这就是德勒兹的“先验经验主义”:
(1)先验的(先验是在完全康德[Immanuel Kant]的意义上,即现实经验之可能性的诸种条件),凝聚着无穷的未进入历史现实的可能性。换言之,先验远比现实更丰富:先验里面恰恰是无穷的未实现的(虚拟的)经验,正如光束本身,远远比眼睛所经验性“看”到的内容丰富得多。
(2)将概念激活、使之刺入到当下现实中,仍需要通过经验主义的研究方式(对文本的阅读)去进行。经验主义绝非对概念的拒绝,那是因为,体验 / 经验必须在最低意义上经由语言性的媒介,才能进入经验主义研究之域。因此,经验主义哲学也正是依赖概念的创造(而且按照德勒兹的说法,是“最疯狂的概念创造”)。就经验主义研究而言,实质上概念就是一个遭遇到的对象——人们并不直接遭遇到原始的对象,而是先遭遇到那组使它被理解为该对象的概念。(双缝实验中被观察后得到的波)
故此,从德勒兹的先验经验主义视野来看,“虚拟”并非不真实,而是比“现实”本身更真实——它是未被实现的真实,是先天意义上已经为真的真实,而这也 正是拉康[Jacques Lacan]所说的真实。
德勒兹对于“虚拟”一词的使用,是从写作《追忆似水年华》的著名法国作家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那里继承来——它指同时在过去和未来中持续存在、但始终未成为“现实”的真实。因此,虚拟并不超越可能的经验,它是现实经验之可能性的诸种状况。而“现实”(reality),只是将时间向度上的虚拟(先天的真实)简化为历史向度上的现实(被“实现”了的真实),将无穷的可能性(无数可能的真实世界)压缩为一种可能性(现实世界)。
是以,我们的过去,不能被缩简为那个由过去所发生过的事情集合成的历史现实,它还包括“虚拟的过去”(the virtual past),即,被历史现实之进程所拒绝的所有东西的总体。“虚拟的过去”的各个层面,构成了一个推动我们创造全新的无穷的资源。这个从虚拟到现实的过程,就是由故创造新。换言之,虚拟的过去——德勒兹自己也时常称之为纯粹的过去——是形成的生成性力量。在德勒兹的存在论中,只有两种向度:已经发生的(被现实化了的),与将会来临的(虚拟)。而当下自身,并不构成一个独立向度:它永远是穿梭于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形成。
“一个生命所包涵的,惟诸种虚拟(virtuals)”(德勒兹语)。
一个思想家真的生命,惟在于其未被压缩成“现实”的虚拟向度之中。
http://mp.weixin.qq.com/s/CA5K6ZCB87S11Rw6rVu-UQ
05
《不安之书》 佩索尔
这本书中有一段话正巧描写了“虚拟”的状态:
让我们像斯芬克斯一样,直到我们忘记自己是谁,尽管这样做不真实。事实上,因为我们是虚假的斯芬克斯,我们不知道在现实中的我们是什么。认同生活的唯一办法就是否定自己。荒谬即神圣。
让我们研究理论,带着孜孜不倦、求真务实的态度理清思绪,以便能够马上用行动将它们否定——我们否定,然后用新的对立理论来为我们的否定行为做辩护。让我们为生活开辟新路,然后立刻沿着这条新路往回走。让我们选择这样的身姿手势,它们既不不属于我们,也非我们所愿,甚至我们不希望被人们认为它们属于我们。
让我们买书,以便不去读它们;让我们参加音乐会,却对音乐充耳不闻,抑或不去关注那里有谁;让我们花时间散步,因为我们讨厌散步;让我们整日呆在乡下,仅仅因为那里的生活令人感到沉闷。
荒谬是我们的状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