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们的生活是离不开船,交通靠船、摆渡靠船、运货靠船、农事生产靠船,还有贩货经商也靠船,依托水路,人们靠船开展一切生产生活。
我见过无数的船,也坐过无数的船,被它摆渡过无数次,但终究没有能力去摆渡它。
这些船中,有最普通的农用船、有柴油机船、有运营客船、有运货的水泥船、有经商大木船、有宝藏船、彩龙船,还有摆渡的小水泥船、客轮等,除少数船只传承至今以外,大多数都已经消失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
01、普通的农用船
那时的人们几乎家家都有一条船,主要是农忙时作交通和运送物质和稻谷的工具,以及平常偶尔运送一些其他货物,还有年关时用来上集市打年货。
记得每年都没有躲过农忙的时期,因为正好是临近开学的时候,于是每到8月底的时候,我不得不跟着父母亲一起坐船去二三公里外的田地里去收割稻谷。父亲在船头撑船,母亲坐在船舱中间,我则坐在船尾,时而看着清澈河水从舱底流过,好奇地观察两边滑过的各种动植物,时而爬到船梢上,打着赤脚点水,体验河水凉爽的感觉,不知不觉就到了自家田地。
别看四五米长的小船,它的载货量不可小觑,能装上千斤的粮食。它就这样一趟又一趟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直到完成所有田地稻谷的收割入仓,又年复一年地完成它生来的使命。
除了载粮,它也是那时农村重要的交通工具。有时候,父母亲在田地里忙碌,需要我撑船回家带点东西过来,或者空船时候父亲就把船让我撑,让我学学撑船的技巧。可是我就是笨手笨脚,撑了几次船,都没掌握到要领,每次撑船,都是东倒西歪,时而撞向左岸,时而撞向右岸,要它往中间走,它就是不听使唤。撑船的时候,最怕的是遇到过往船只,感觉脸面无存、无地自容,只有故作镇定慢慢地撑。
学了很久依然没有学会,可是我的发小撑船的熟练程度如大人一般,让我羡慕不已。就在我们一起撑船去野外下地笼捕鳝鱼的时候,见我撑船毫无章法,他义无反顾地教我撑船的方法:直行时,可两边轮换离船头30-40公分处下篙撑,见船尾有向左或右走偏的苗头时,视偏向幅度用竹篙沿船头边缘在右边或左边同等发力别船,快速阻止其跑偏。
果然,用了这个方法后,我的撑船技术有了很大进步,给父母亲撑船也更有底气了。可技术不成熟,还是会出现左右跑的问题,没有大人们撑船那么稳、那么直。即便后来我不停地撑,最终还是不得要领,败在了这个大家伙身上,成了成长时期永远的遗憾之一。
02、风尘仆仆的柴油机船
普通柴油机船,是上学上集市走亲戚的船,是一种由柴油机和螺旋桨叶片组成动力系统的船只,简陋一点的话就会只会放两条长凳。如果常年接送客,以此谋利营生的话,就要装上如整排订书机针那样的顶棚,用来为顾客遮风挡雨。
每次母亲带我走娘家的时候,都要坐这种客船,船两边各一排长凳,坐在上面,柴油机轰鸣声让人无法对话,因此,船舱里几乎听不到其他声音,大家只是静静地等待到达目的地。我要么坐在最前面,想第一时间看着客船到达目的地;要么坐到最后面,看着螺旋桨转动扬起的阵阵浪花逐渐消失在视野里,仿佛犹如烦恼就这样轻易地烟消云散一样。
如果是风雨天,棚子的前方和后方都会放下麻布帘子,以防止风雨飘进船舱来,唯独留着驾船者在船尾经受风吹雨打,此时的我,就只能发呆、或胡思乱想、或对驾船者报以可怜之情。虽然距离不到10公里,但仍需耗费四五十分钟的时间,对于那时活泼好动的我来说,还是有些漫长难熬,但好在有终点的美好让我期待。
有时候,会碰巧遇到我的大舅和三舅,因为他们也是这些经受风吹雨打的驾船者中的两人,于是就可以坐免费的客船到母亲的娘家了。到了以后,就可以和表姐弟们一起玩耍,而大舅和三舅下班后的客船,也是我们玩乐的场所之一。
此时,我就能仔仔细细地研究柴油机到底是怎么驱动船只的,甚至试着用摇把去启动柴油机,还在船舱里一尺一寸地去打探,用头顶顶棚子上方,将凳子横着摆放,打开垫在船舱隔板上木板,看船舱里有没有藏着什么好东西,或者养着几条鱼。看似简单的客船,却被我当作新大陆一样的不断地去探索。
03、摆渡者——水泥渡船
后来路修好了,开始跑车了,我们的交通工具由船变成车——麻木车,一种三轮摩托车。坐麻木车到集市后,还要坐摆渡船过河,才能到舅舅家。
由于桥设置在村庄前一里路外,走路过桥后,还要再走一里路才能到集市,而坐船摆渡几分钟就到对岸集市了,因此,舅舅们上集市采购,要么自己撑船过河,要么坐渡船。每次来母亲娘家这里,坐渡船的时候,船工就会跟我开玩笑:“××地方的小孩又来了,带钱了没有,不给钱不让过河。”一系列逗我的话语,让我煞是尴尬,不知如何快速答复,还好有母亲在身边,在母亲和他拉家常对话下,我的尴尬顿时烟消云散。
这是一条钢筋水泥制成的长约5米宽1米简单的水泥船,除了船舱里铺着木板,放着两条长凳和几个矮板凳外,再无其他,由船工双桨驱动。而船工是一个右腿有残疾和我爷爷一般大的老者,虽然身有残疾,但我常见他的脸上都挂着笑容,从他对我的玩笑也可以看出。不仅如此,船工对这份差事任劳任怨,数十年如一日,除偶有特殊情况停摆以外,都是天天在岗、认真摆渡每一位有所求的新老过客。
后来我稍大了一些,能一个人来母亲娘家了,依然是他在摆渡,我依惯例给他一元的摆渡费,他不再开玩笑,只是和我寒暄,让我倍感亲切,仿佛他也成了我来母亲娘家要探望的人其中之一。再后来我成人了,他也更老了,回母亲娘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他好像不认识我了。一次坐摆渡船时,我准备递钱给他时,他说不收费了,后面我们就无言以对了,不知怎么突然间我们就变成陌生人了。
到最后,随着家用摩托车的普及和集市的荒废,舅舅们采购目的地已由河对岸变成我们这边常去的集市,虽然远了不少,但商品更多、更有选择性,就这样水泥渡船慢慢消失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那个荡着双桨的老船工去退休了不知去向。
04、记忆深刻的水泥货船
在这里,还让我见识了一种运沙石的水泥大船。
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总能不间断地听到一阵“咚咚咚……”的机器轰鸣声,当声音最大时,就知道它正从舅舅家的房屋后面通过,后面是一条通往长江的主航道。尤其是当它鸣笛时,吸引初次见到它的我去看个究竟。
白天的时候,终于见到它的真容,五六十米长、十米多宽的用钢筋水泥制成的大家伙,由船头、船舱、起居室和船尾驾驶室组成,多半时候载着满满的一舱沙石水泥,有时也是空载归家。吃水很深的时候,我一度很担心,会不会沉没下去,显然,那时我的担心是多余,对专业跑航运的人来说,满载和超载一定会分得十分清楚。
后来我又发现,原来舅舅家隔壁就有邻居是这种跑航运的人,因为他们家后的河边就停泊着这种水泥船。于是我们又多了一个玩乐的场所,虽然常常被船主人赶下来,但也乐此不彼。我们上船头,走在三四十公分宽的船舷上,绕着起居室和驾驶室走一圈,不停地窥探里面到底有些啥,然后爬下进入船舱底部,整个身体被船壁遮挡,正好一个头露出来东张西望,有种坐井观天的感觉。从前跑到后,再从后跑到前,不被主人呵斥,都不想轻易下去。
想不到的是,夏天晚上的时候,这里竟然变成超级纳凉之地。
只见黄昏过后,人们都往河边走去,不到多久的功夫,几艘货船上都挤满人,船头、船舷、船尾以及起居室和驾驶室屋顶上都挤满了人,甚至地势稍低的船舱,垫上木板后也被部分人占领了。我在表哥的带领下,来到其中一艘最大的船上来,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适合的地方,再看看起居室和驾驶室顶,也是坐满了人。在这里吹着凉凉的河风,如一盆盆凉水浇在发热的身体上,沁人心脾,尤其是那些在房顶占据高地的人。只可惜,这里没有我们的一席之地,待了没多久,我们又不得不寻找其他高地解暑纳凉。
05、满载快乐的木制货船
夏天的时候,还有一种船令我印象深刻——贩货经商的大木船。这种大船跟上述水泥船大小、结构差不多,唯一的差别就是材质不一样,是前述客船的大号版,只不过一个是用来拉客的,一个是用来装货的。
每年暑假的时候,总会有几个商贩驾驶着这样的木船,开到我们村子里的河上来,然后上岸广而告之让大家到河边来购买他们运来的货物。而我们一帮小孩,是甘愿充当免费的宣传员,其实是另有所图——想让自己家的大人们快点来买。
商贩们卖的主要是凉薯和红薯,或者西瓜、香瓜之类的,但前两者储存期更长,不易坏事。对于顾客来说,凉薯和西瓜更解暑,更受欢迎。可红薯能做成的食物花样也不少,不仅可以做菜、做汤,还能蒸着吃、烧着吃,尤其是烧着吃,是很多小孩饭前饭后的零食宝。
那时候,有钱给钱,没钱还可以用粮食换这些食物。得到了父母亲的允许后,我就和妹妹一起提着装好稻谷的蛇皮袋,先到河边将稻谷称好,等稻谷被老板收走后,再拿着袋子到船舱里挑选凉薯(红薯)。
只见这个木船的船舱并没有水泥船船舱那么深,船舱铺上木板后,再垫上一层麻布垫子,货物就全部堆在上面。我多么希望这些货物都是自家的,多么希望稻谷的价值能高过凉薯,只可惜这些想法都很奢侈。最终,装这些食物的深度远不及稻谷,看着老板从蛇皮袋里不停地往外拣凉薯,我咬牙切齿,真想跑回去再多装半袋稻谷来。
换了凉薯以后立马开吃,一边吃着凉薯,一边看着其他人还在不停地换购,东西吃完了还舍不得离开。直到天色渐晚,购买者都散去后,老板两人站在船舷上撑着木船倒出小河,木船慢慢消失在视野里,我这才离去,心里更期待着下一个商贩什么时候会再来。
06、外婆的宝藏船
相比这种大批量单一货物的大木船,外婆的小木船如宝藏船一样,一直都是我童年时期热衷探索的重要对象。
那时候外公外婆每次来看母亲和我们的时候,总会划着一条比我们家稍小一点的木船到我家来,那条船也是靠人力用桨来划动的,船身上方不是舅舅客船上的方形棚子,而是拱形芦苇制的棚子,一种更复古、更原始的设置。
每次看到外公外婆的船只到来,我都欢欣雀跃,总会在船只靠岸的那一刻,第一时间踏上船,去帮外公外婆提东西,外婆也知道我的心思,就把给我们带的零食或食物给我来提。我一边接过零食,还不停地东张西望,想看看船里还有没有藏着其他好东西。
一趟拿不完,我们又来第二趟、第三趟,除了零食、时令菜、外公给我们做的凳子、扫帚外,还有一样藏在船舱底下重要的东西——各式各样的野生鱼:鲫鱼、鲤鱼、鳊鱼、刺泥鳅、黄骨鱼、翘嘴鲌和各种不知名的小鱼小虾等,喜欢吃鲫鱼的嗜好不知是不是从那时开始慢慢养成的。这些小鱼小虾用本地杂胡椒糊出来的农家菜,简直是世间难得的美味,没有外公外婆带来的这些鲜活食材,哪来童年时期吃饭的快乐时光。
吃完饭后的无聊时刻,我就来到外婆的船上玩,到处寻宝,船上有很多他们劳作的工具、雨具,一束束挂在木棍上的渔网,是他们讨生活的重要工具,也是能给我们送鱼的重要前提。还有补网的针、缠网线的梭,用来敲打驱鱼的木棍、木板,装鱼的篓子、竹篮、木盆,斗笠、蓑衣以及备用衣服等。在棚子内壁横着捆扎的芦苇条的间隙处,时不时能发现一些小物件,饼干干粮、糖果、小玩意之类,让我惊喜不已。在船的尾舱,还放着铁桶制作简易炉子,炉子旁边堆着少许柴火,这是外公外婆出门打鱼时必带的家伙。
外公外婆以船为家、以船为生、为船为命,正是靠着在船上打鱼养活了母亲兄妹五人。船成了他们除生命外最珍贵、最重要的物件,也是链接我们祖孙情的重要纽带。
不仅从探索外婆船只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在母亲娘家的时候,我还跟着外公外婆一起出门打鱼,亲眼见证了下网、敲板驱鱼、收网卸鱼的全过程,最后看到一条条鱼从网上被外公外婆卸下来、鱼儿满仓的时候,收获感和幸福感满满。在另一条小船里,跟着外公在菱角塘里,采摘新鲜的菱角,它不仅生吃脆甜,做成菜又是一道美味。
外婆的船对我来说,是宝藏船、快乐船、美食船,对他们而言却是重要的工具船、万能船,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命船。
7、陆地上的彩莲船
除了这些水上的船,还有一种陆上的船——彩莲船,一种由竹篾和纸张扎制、彩色花式装饰、仿古轿顶式船舱、无舱底的表演工具,一般由一名女者在船内握着左右船舷摇船表演,再由一名划船者或艄公举着桨或篙围绕船唱和,或再加一名伴奏者,2-3人边演边唱,唱腔以当地耳熟能详的小调、故事、名曲或祝福为主。它是春节元宵期间民间的一项传统习俗,每年的正月上中旬都会在每家每户的门口上演。
那时的我们根本听不懂表演者唱的是什么内容,只觉得好玩,一来觉得那个彩莲船花花绿绿的,看起来很漂亮;二是表演者摇船和围着彩莲船耍棍,好像孙悟空和妖精一起戏耍一般,觉得很好玩。虽然他们到每家表演的内容差不多,但我却看不厌听不厌,就跟着他们一家一家的走,直到他们最后离开村口为止。
可如今却鲜有看到彩莲船的身影,作为一种传统名俗文化,彩莲船表演也需要保护和传承,因为它承载的是人们(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8、船炽热的一生
神奇的船只,彰显了先人们的智慧和工匠精神。
我见过普通木船的制作过程,离我家不远的一户邻居就是木匠师傅。大致的流程是:首先将一块块长木板拼接成舱底和两侧;其次由前后两块主舱板分别将左右两侧船身用钉子连接固定起来,再装上一块一块小舱板;然后首尾部分,将左右木板向内弯折靠近(我一度很惊叹,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木板不会被折断吗?不得不佩服先人们的智慧),尾部用木衡梁连接固定起来,船头用从短到长呈对称型十几块木板连接固定起来;最后,船舷、船头、船尾、主舱板等所有边缘部分开始用粗木块固定起来,即大功告成。制作完成后,还要给船只由内到外刷几遍桐油,用来防水、防腐、防虫。
在岸上的船,无论是新船,还是出水后修补的旧船,都是我们的玩乐场所,虽然常常遭到船只主人的驱赶,但我们依然乐此不彼、欲罢不能。
岸上的船一般都是舱底朝天,我们就喜欢爬上跳下,在船底上你追我赶、疯狂追逐,看谁爬得快、跑得前、跳得远。夏天的时候,打着赤脚,跑在船底上,脚底与船底亲密接触,一种酥麻凉快的感觉让我们兴奋不已。跑累了,就坐在上面吹吹风,或者直接躺在上面,让人倍感清凉舒服。又或者几个小伙伴,在上面打打扑克、玩游戏,打发漫长的暑假时光。
而倒立的船舱内,还是我们捉迷藏的极佳之处。站在下面,很容易被发现,于是我们用双手双脚如蜘蛛网一般撑在舱内,这样就不会被发现了。只是时间长了,由于体力不支,不得不自己暴露自己。对于男孩子而言,这样藏身之所隐藏效果好、又具有挑战性,让人屡试不爽。
船只的修修补补,虽然不影响我们在船上活动和从中得到乐趣,却在不知不觉中逐渐耗尽船只的寿命,以至于到最后无法再修补的时候,船只要么静静地伫立在岸上某个角落等待着腐烂或成为诸多小生命的新家;要么泡在水里,成为小鱼小虾新的活动场所,或者最后一次成为我们的玩乐场所:夏天洗澡玩水,船舱里不深不浅,正好适合洗澡玩耍,让小伙伴们玩得忘乎所以、流连忘返。
从新生,到摆渡货物、摆渡人,船默默无闻地造福一方百姓,渡人之时却无法渡己。等到寿命终了之时,却还在散发余热,为他人他物而生、为他人他物而亡。
船载着给我带来的快乐,已渐渐消失在时代的大海里,却永远留在我的心海里,我还要用它来渡人间更多的苦难,换得宁静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