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度仔妈咪.
今天听了很多故事,关于原生家庭的,有一点感触就是: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超乎我们的想象,有时,甚至我们察觉不到。只有做为旁观者时,才能分清内在的关系。
01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女孩出生了,爸爸特别高兴。于是,即使是女孩,爸爸也很快就给她办了独生子女证。女孩为此很感动。
单位上为了表彰积极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员工,专门举办了颁奖大会,并给员工颁发了大红花挂在胸前。
爸爸也在其列,可就在爸爸戴大红花的那会,妈妈怀孕了。为了得到一个弟弟,妈妈将女孩送到了外婆家,于是,女孩就跟着外婆一起生活。在她的内心,妈妈的记忆很模糊。
可是,尽管女孩不在爸爸妈妈身边生活,爸爸依然被单位开除了,因为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然后,爸爸妈妈带着弟弟离开了那个家。
多年之后,妈妈带着弟弟来外婆家看她。外婆对女孩说:“叫妈妈!”
女孩对妈妈的感觉是陌生的,躲在外婆的身后,没有叫妈妈。
后来,女孩跟着妈妈回到了爸爸妈妈的家。有一次,她亲眼见到妈妈因为一点小事而责骂爸爸,但爸爸没有反抗。
女孩内心很伤心,因为她觉得爸爸是多么好的一个人,为什么妈妈还要骂爸爸?
就是因为这些小时候的片断记忆,女孩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发生了质的变化。她在心中默默地告诉自己,她将来找老公一定要找一个喜欢自己的男人,而不一定是她喜欢的,因为这样可以保证她能得到足够的爱。
长大后,女孩也是这样做的。她的老公就是这样一位无条件爱她的男人。
在教育子女方面,她非常有原则,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当天一定要完成,不能拖到明天。如果没有完成,即使已经睡着了,妈妈也可能会把他从床上叫起来,完成了再睡觉。
这是因为,她从小与妈妈接触太少,估计对爸爸的印象深刻。所以,在她的骨子里,继承着大部分她父亲的性格特点。相对来说,母亲对她的影响就比较少了。
这,就是原生家庭带给她的变化。改变的方式只能是从自己内心出发,问问自己的初心在哪?对待孩子我们真的需要这样吗?当孩子没达到自己要求的时候,我们真的要惩罚孩子吗?
02
同样的年代,也是一个女孩,因为家里要生弟弟,被爸爸妈妈寄养在别人家里。女孩长到读书年龄后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
因为从小没在爸爸妈妈身边撒过娇,所以表现得特别独立能干。结婚后,也是家里的领导,在家,她说了算。
后来,她生了一个儿子。这娃特别不好带,半夜老是哭。女孩心烦,就非常不想要这个孩子,还一度要送人。
生过娃的母亲都知道,不管男孩女孩,那都是心头肉,怎么忍心不要自己的娃呢,对吧?
这,也是原生家庭在作祟。女孩从小不在母亲身边,所以从妈妈那里得到的温暖比较的少。以至于,她生了小孩之后,也想把他抛弃,因为她的妈妈也是这样对她的。
03
原生家庭,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从内心出发,问问自己,我们爱自己吗?答案肯定后,再来问问自己,我们爱他人吗?
这里的他人,可以是配偶,也可以是子女,甚至是配偶子女以外的人。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
当一个人内心的爱得到充分的满足后,她才能从她的原生家庭里慢慢地走出来。跳出那个框,找到真实的自己。
育儿路上不孤单,有你,有我,一起同行。
度仔妈咪,两个孩子的妈妈!
“蒙特梭利儿童教育”国际认证老师。
在欧洲国际蒙特梭利幼儿园实习三个月,深得国外蒙特梭利教育理念!
专注于幼儿教育,每天一篇育儿心得分享,喜欢请关注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