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王圣贤,年轻时干过一件很牛逼的事儿。程朱理学主张,所有的物体都可以用来参悟天道,即所谓格物。王阳明曾经笃信这一点,既然是“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那么为了身体力行,决定先从自家后花园的竹子格起。他搬了把椅子,对着竹子大眼瞪小眼瞪了七天,想琢磨出其中的理,结果用尽心思,不但理没格着,反倒病倒了。这个经历,给中国哲学史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桥段——守仁格竹。
后来王阳明回想此节,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认知的对象和方法有误,越是努力,越容易玩死自己。
当下,又是一个变革中的时代,这样一个时代,对于多数人来说,最大的痛苦在于:看不懂、看不透。其实,正是与守仁格竹的典故相似。
程朱理学为什么叫理学?简单说,他们认为道理道理,道在理中。这个理,基于天人合一的说法,是蕴含在天下万物中,并且可以为人所学习领悟的。那么如果有人能够从学习领悟中得道,那么就可以学以致用,并以典籍传于后世。说白了,理学认为真理是求于外的,是通过学习量变到质变的。好了,我们套用到当下,互联网经济的时代,许许多多的商业法则商业经验,似乎一夜之间GAME OVER了,咋办?理学告诉我们:看、学、做。所谓格物致知,就是致知识而后至天道。
有没有成功的案例?有的。前赴后继的创业大潮,不是出了许多的标杆人物吗?不是有许多先行者已经开始传授心法了吗?比如七字诀啥的。但是问题来了,没有七字诀、辅导班之前,创业成功率据说是5%左右,有了七字诀、辅导班之后,创业成功率貌似还是5%左右?作何解释?实际上,这正是守仁格竹失败的关键所在。
假设我们认为确有天理或者说互联网经济的本质特性存在,但是每个商业案例的成败得失,都有其特殊性与非典型性的一面。竹子,坚韧常青,用作筷子、弓箭、桌椅等等都是极好的,但是它能印证什么样的天道呢?名人现身说法也是如此。创业课堂上,很少有人提到比尔盖茨的母亲玛丽·麦克斯韦尔·盖茨曾任华盛顿州立大学校董事、金州联合劝募协会首名女性总裁、全国联合劝募协会执行理事会首名女性主席、第一州际银行公司首名女性主管。同时,也很少有人提到雷军在玩儿小米之前,曾任卓越网董事长、金山软件总裁、多玩游戏网董事长,还是大陆著名天使投资人。那么,雷军说要快能快,你凭什么快?
那么,如果我们遵循理学主张:看、学、做,操练起来,结果如何?极少数天资绝顶和另外极少数走了狗屎运的,当然能够得道成仙,而对于大多数资质平常资源平常者来说,难免要在“做”上头栽跟头。天资绝伦如王阳明,都在格物上栽跟头,更何况是你我辈?这就是为什么前一阵子众多传统企业越转型越迷茫,高喊“不转是等死,转了是找死”的原因所在了。
王阳明并不是病愈后立即相通这一节,反而更加迷茫。顺便说一句,干这事儿的时候,他还忽悠一同学同甘共苦,结果两人是一起格竹一块儿瘫倒的,说明这个遭遇确实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那么,真正打通关节的,却是历经官场和西南穷山恶水磨难之后,王阳明终于悟道:“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王阳明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人有本心,物有本性,事有本质,如果我们能够抛开很多外在动因的干扰,体悟本心本质所在,就会发现,万事都有常理,人人都有成圣贤的机会。而格物致知,致的不是知识而是唤醒本心扶正良知。商业也是如此,不管是传统三产,互联网经济,还是移动互联时代,在商业领域总有些最根本的因素,企业个体也有它存在的基本价值。能不能抓住这个根本因素和基本价值,才是企业存续的核心要义。就如做服务的,认认真真把服务做到家,做到尽心的份上;做产品的,做能传百年对得起自己名号的良心产品;做流通的,以用户之心为己心,把体验做到人人夸……在这样的前提下,更互联网的结合才能做出加法而不是减法。与此同时,我们同样要重视时代外因的变迁,寻找基本价值更佳的实现途径和载体,企业自然就可以走得更顺、做得更强。
以我为主,回归初心,顺时顺流,知行合一,这就是王阳明悟得的正道所在,一法通万法通,商道概莫能外。接下来的几篇,我们将从不同层面来作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