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微信上有个女生在群里聊起她最近的遭遇:有一位追求者,已经被她明确拒绝了,可还是对她不肯放弃。她问:怎样讲一个故事劝退自己不喜欢的追求者?
讲真,看到这个问题,我内心的OS是:emmm……如果我也有一样的经验,或许就可以现身说法了。然而并没有!
不过,对于它的镜像问题,我倒是很有发言权——主动向一个男生表白被拒,之后该怎么放弃?
不仅仅局限于男女关系,在我不算丰富的人生阅历里,经常因各种人际关系而深陷困扰。
早年间我经常是个烂好人,不懂得适时地拒绝。
而有时候面对亲人,却忍不住脱口而出伤害他们的话,“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最亲的人”。
这一定错乱了。而究竟有什么道理,可以“一招通吃”搞定所有人呢?
还真有!
恋爱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这些被我们统称为人际关系的,可以用一张图描述所有关系,和所有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听起来很拗口。它长这样。
“我”位于“我的世界”的中心,围绕在我身边的关系,按照和“我”心理距离的远近,可以被划分为多个以“我”为圆心的同心圆:
最外面:半生不熟的人。比如我最近搞装修,常会和装修公司的人联络。我们的关系是非常简单的利益交换:我付钱,他干活。
里面一层:同事、事业伙伴、普通朋友。同事之间最好的相处模式是彼此合作完成工作的战友情。当然,当战友情可能晋级成私人的友情时,也就意味着这位同事走到里面一层同心圆里去了。
再里面一层:闺蜜、好朋友。我们当然彼此交心,但识趣的好朋友通常不会过分介入你的家庭生活(否则就不是好朋友了对不对?)
位于最内圈的是我的另一半、男(女)朋友、孩子父母。我和这些人的心理距离最近,他们知道我最真实的样子,包容我的脆弱无助,甚至是不堪的一面,在这里,我可以卸下一个成年人的坚强、伪装、无奈。
所以,对每一层同心圆里的人际关系而言,我都会建立一套配套的相处模式。越里面、越亲密的人,使用情感逻辑更多;越外面的人,则是理性的、利益驱动的。而这一层层的同心圆为我树立起来的清晰边界感,是我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候的参考坐标系。
比如,我对我老公的关心,更多的应该放在:工作累不累?压力大不大?快乐吗?而不是像他老板那样关心“你指标完成了没有”?
再比如,“普通朋友”和“恋人”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相处模式。我和我的异性朋友会讨论育儿的话题,但我如果在深夜微信跟他说我不快乐,那我显然越界了。
总而言之,大道至简: 这世上所有的人际关系,归根到底是“我”和这世界的关系。当我们脑海中清晰地画出这张同心圆,也就明白该怎样和任何一个人恰如其分地相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