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应该是这样,万事都有自己的规律与缘分。冥冥之中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安排好了:贫穷或者富裕,聪慧或者愚笨,健康或者缺陷。但是无论怎么样,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与医生的缘分,怕是就从小时候开始的。
小时候生病比较多,天天泡在楼下的小诊所里,整天和药还有吊针为伍,久而久之,我就成了小诊所的名人,认识了坐诊的大夫爷爷,扎针的漂亮护士小姐姐,并且与每一个小姐姐都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她们会在我打吊瓶的时候塞给我几颗糖,会在我躺着的时候坐在我的床边给我念故事,会时时刻刻注意我的药水是不是快没有了。
也正是因为因为这些人给了我温暖与呵护,我对诊所才没有恐惧。
后来我长大了,身体好了,不需要去诊所了。
再后来我上学了,初中,高中,到现在的大学,因为见到了太多医闹医改引发的各类事件,渐渐对医生这两个字失去了敬仰。
可是,从前的生活慢,所有的美好都会被铭记,现在的生活快,我们回忆美好往往需要惊天动地的一场所谓的仪式。
高考之前的人生规划书上,我看到有的同学还是坚定不移的填了医科大学,原因是看了什么什么书什么什么电影之后对医生的崇拜感,我当时想扯起嘴角笑一下,却突然惊觉,自己是什么时候对医生这个行业充满了不信任的呢?
可能是太多的负面新闻,加上大人们口中的是非对错,彻底掩盖住了他们细致负责,一丝不苟的形象。
你可能知道某个医院因为医生私下里收手术费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但你一定不知道它里面还有尽职尽责的好医生为了做一台手术而累晕在手术室的外面;你可能知道诊所里的某一个护士对病人恶语相向态度极差,但你一定不知道某一个小诊所里也会有像“蒋医师”那样的有耐心的人,回答上百次的问题,试问,换做是你,你有这个耐心么?
先不说背着药箱四处义诊的人,也不说感动中国里那个一直给人矫正脊柱的仁心医师,也不论屠呦呦十几年的辛勤研究,就只说说你身边碰到的医生们。他们真的那么不近人情不苟言笑?真的一言不合就问你要看病费?
至少我是没有的,我看到的医生都是温和并且耐心的,他们在你疼的时候会帮你找药,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帮你排忧解难。
大多的医生是恪守救死扶伤的奥义,终其一生,竭力善良。
曾经的我信任医生就像信任父母一样,可是舆论的重压之下,我放弃了这份信任。
现在我自己走上了学习医学这条路,知道了大多数人对医生的偏执与绝望。
首当其冲的,不是西医,而是中医,中医在风口浪尖存活,颤颤巍巍,胆颤心惊。
然而,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中医从未缺席。
神农尝百草,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每一个故事,每一本典著,每一份心血,都值得后人的借鉴与珍视,尊重与推崇。我们不需要将他们视若神明坚定不移的盲目崇拜,但是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斟酌推敲之后再写下自己的见解。
很多人,把中医的治疗,当成是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最后一步棋,把中医中对气的感知当成一种虚拟的幻想,认为中医就是招摇撞骗,神算子,偏方的统称。
唐云的《走近中医》里亦是提到了这个现代人对中医普遍不信任的现象。我们不了解,不明白,却理所当然的给中医扣上了一顶江湖骗子的大高帽。
只是,以偏概全,以小遮大。
理解中医不能像我们数学里学习到的由特殊到一般,毕竟打着中医的幌子出去招摇撞骗的大有人在,因为一些江湖神棍,我们失去了对中医的信任,大抵是这样。
但所谓的,存在即是真理。
中医与西医各有各的好处,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而是应该博采众长,择优采纳。
你赞叹西医可以用电子设备看到五脏六腑的细微之差,惊奇藏医的观手相便可以知内脏。那么,为什么不能对中医抱有一丝丝的信任呢,大多医生浸淫医书十余载,沉思案例几十年,才得以坐在患者的面前时沉稳从容,波澜无惊。
中医的这份端庄雅正的态度,这种一丝不苟的美好,真真是吸引我吸引了好多年。
中医传世千百年,并以其独有的风韵吸引着各路人马。古时,达官贵人,平民百姓,无论是伤寒杂病亦或是奇珍杂症,想到的都是中医:号脉,提笔挥毫,银针药包。中医的疗效十分显著,比起西医也绝对是不遑多让。中医当今更是在磨砺中一步步走向成熟与科学,希望能够在万千斑斓中得以存留一丝芳名与一席之地。
我想学医,也愿以微薄之力,供起星星火炬,得以使中医保根基,护命脉,拓声名。
我走上医学这条路,并且写在高考志愿书上的“想和叶嘉莹先生一样有自己的坚持”这一个原因,想来,是足以支撑我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
你问走到哪里?
很简单啊。
走到“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医患状态存在的时候,走到有“台上玩月”的惬意与舒适的状态的时候,走到我迟暮之年,黄昏晚霞落在身后的时候。
毕竟,星星之火,万一就把原给燎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