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佛教,柏杨在他的《中国人史纲》里说,就像“狗”和“热狗”那样地不同,虽然没有他说的那么夸张,但二者绝对不能画等号的。痴迷佛学的不一定入佛教,同样入了佛教的人,也未必懂得佛学。大体可以这样说,佛学讲究的是一种生活做事处世的态度,而佛教讲究的是一种信仰。
佛教以为美色可以扰乱人的心性,所以呢,就要戒色,色戒好像还是大戒之首,如此强烈地强调戒色 ,可见就没怎么彻底成功过,只有“做不好的事情”才需要“强调”嘛。佛教讲究“普渡众生”,如果大家都被“普渡”了过去,从此“立地成佛”了,那么佛教的“色戒”似乎就成了扼杀佛教的罪魁——大家都戒了色,断子绝孙,哪里还能传香火呢?阿弥陀佛,幸亏大家不都是佛教徒,否则……鲁迅《我的第一个师傅》里有这样的调侃,说是如果和尚没有媳妇儿,哪来的小和尚?
历代的佛教是否都有戒色的传统,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佛学和美女似乎并无冲突。前面说过,佛学讲究的是种处世的态度,是用来修性的,它给你一种做事的“合理感”,成为支持你行为的一种“理论”,说白了,有点“精神安慰、精神胜利法”的味道。
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是很好看的一部片子,记得里面有这样一情节,说是康熙又爱上了一新欢美女,法印不高兴,就说天下女人看破了都是骷髅,康熙问,那你还让不让我有女人啊?法印当然不敢说皇帝不能有妃妾,于是说,可以有,但不能是这个美女,康熙问,既然都是骷髅,爱这个又有什么不行呢?这里的康熙就有点找到佛法“理论支持”的意思,拿着法印的理论揶法印,光明正大的“泡美女”。
还有一故事,说是一老一小的和尚,背着美女过河,老和尚背过去了,小和尚心中不解,后来终于问讲究戒色,那师傅为何还背美女,老和尚答,我只是看到它是一需要帮助的人,而不在乎它是不是美女。还说我不过背了河那么长的距离,但你为何记挂着一路子呢?
佛学讲究“破执”,这就为很多东西提供了多方的解释,所供的“佛理”,白纸黑字在,解决了“做事者”的内心不安,释然了,从而得到“内心”的大安静。佛学有这个功能,它在意你心里过得去,觉得良心安就行了,而不要在乎外人的说道,这可说是一厢情愿的“升华”了。不象儒教那样拘于“礼”——明明自己内心不愿意做的,却还要做。 从对自己的“好处”来讲,这或许是比儒教高明的地方?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