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完演讲稿撰写的整个思维流程之后,接下来继续讲解在演讲稿的撰写过程中,我们会使用到哪些具体的写作思维。
根据个人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在撰写演讲稿的时候,经常使用到的写作思维一共有两大类八种,依次为:抽象思维、归纳思维、概括思维、逆向思维、高位思维、纵深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现一一介绍如下(见图1-7):
一、总结类思维
总结类思维,就是需要对自己的演讲内容进行整理并小结或者概括为观点时所使用到的思维,它还继续细分为三种:
1、抽象思维
一般来讲,根据认知对象的直观性如何和解决问题方式的不同,我们把思维分为三类,依次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又称直观动作思维,它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例如,自行车坏了、不能骑了,问题出在哪儿呢?骑车者必须通过检查自行车的相应部件,才能确定:到底是内胎爆了,还是链子掉了。再如,学前儿童要做一道10以内的加法计算题,他必须借助数手指头这种方式,否则,算不出结果。
在演讲稿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很少运用到动作思维。但是,在写作当中,有人曾经运用到它,并且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这个人就是著名的作家――路遥。路遥在构思《平凡的世界》这部巨著的时候,他与自己的弟弟王天乐一起在延安的一家招待所里讨论了三天三夜。为了确定整部书稿的框架,他在每一张纸上写上了相应的人物和相关的故事情节,并把这些编上序号的纸张铺在房间的地板上。之后,经过长时间的摆弄,终于确定了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形象思维又称具体形象思维,它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具体的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例如,要到某个知名景点参观,我们通常是先在头脑中想出很多条可能到达的路线;接着,对这些路线进行一番分析和比较;最后,挑选出一条既交通方便又路程不长的路线。
形象思维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着重大的意义,艺术家、作家、导演等,都会经常使用到形象思维,而在演讲稿撰写的过程中,我们更是常常运用到它。另外,形象思维还可以细分为很多种,比如,归纳思维、概括思维等等。
抽象思维又称抽象逻辑思维,它是指从许多抽象的事物中(请注意,不是具体的事物,如果是具体的事物,就好办了,就不用去抽它的‘象’了),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式。同时,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总结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例如,撰写学术论文、证明数学定理、提炼文章主题等等,都需要依靠抽象思维,否则,我们的工作将无法完成。
虽然说,演讲稿写作跟学术论文撰写完全不一样,也不需要证明什么数学公式。但是,在演讲稿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免不了要对演讲主题进行提炼(或者说总结)。特别是当演讲者的演讲题目涉及到抽象概念的时候,像信仰、理想、感恩、爱国情操等等,更是需要抽象思维来帮忙。比如,在演讲的开篇或结尾,我们是要对自己的演讲主题进行提炼的,或者对其提炼为几个分论点,或者对其提炼为一句话。
也许上面的表述不太好理解,我们还是列举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证明抽象思维在演讲稿撰写过程中的重要性吧!
有一次,笔者需要给一些职场新人做一场题目为《用好时间、做好事情》的演讲。在演讲稿撰写的时候,笔者碰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时间到底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特点呢?说真的,这个问题非常头疼,因为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不好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关于时间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又不能不讲。
无奈之下,笔者只好慢慢对关于时间的种种描述进行总结和提炼。
时间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自己一边慢慢想、一边慢慢写。
实在写不下去了,就到百度上去搜索,看看人家是怎么描述的。
之后,将搜索到的资料跟自己所写的文字进行比较。
如果观点相同或者相似的条项,就合并为一项、并就从中取优;如果观点完全不同,就将它们排列在一起。于是,关于时间的特点的描述,笔者收集到如下的资料。其中有一部分是摘录网络的,一部分是自己原创的。
1 时间是一个公平的常数,对任何人来说、每天都是24个小时。
2 我们可以向别人借钱,但不能向别人借时间。
3 时间不像资金、物品等其他资源那样可以存储,一旦浪费了就无法追回。
4 当其他某种资源缺少时,可以用另一种资源去替代它,但时间却不能,如果没有了就是没了。
5 虽然说,我们在占用时间的数量上是相等的。但是,因人而异,在利用时间的效率上却是不等的。
6 时间无法象失物一样失而复得。它一但失去,则会永远失去。
7 花费了金钱,还可以赚回来,但倘若挥霍了时间,任何人都无力追回来。
8 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
9时间是最不受重视的又是最受惋惜的。
10 没有时间,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接着,对这些资料进行取舍和排列。
怎样取舍呢?如果主题是有边界的,取舍依据是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原则。它的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也就是在一个主题下面的各个条项,它们之间必须做到“不重叠、不遗漏、不矛盾、不多余”。如果主题是无边界的,取舍依据为ITR法则,也就是要选取重要的(important)、典型的(typical)、有代表性的(representative)条项。
怎样排列呢?如果主题是有空间位置或者时间界定的,那我们就按照它们之间的数字大小或者方位次序来安排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了。如果主题无法用时空来进行描述的,那只能根据其性质的程度来决定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了。
比如,上面关于时间特点的10条描述,经过取舍和重新排列之后,就剩下如下5项了。
1 时间是一个公平的常数,对任何人来说、每天都是24个小时。
2 时间不像资金、物品等其他资源那样可以存储,一旦浪费了就无法追回。
3 当其他某种资源缺少时,可以用另一种资源去替代它,但时间却不能,如果没有了就是没了。
4 时间无法象失物一样失而复得。它一但失去,则会永远失去。
5 虽然说,我们在占用时间的数量上是相等的。但是,因人而异,在利用时间的效率上却是不等的。
注:关于时间的描述,是没有边界的,所以,只能按照ITR原则来对上述材料进行选取。
最后,对每段文字提炼出几个字眼,并放在每段文字的前面。
到底将一段文字提炼为几个字眼比较合适呢?笔者的意见是3―6个。因为字数太少了,就涵盖不了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字数太多了,就失去浓缩的意义,也不是抽象思维了。
那应该如何提取呢?
首先要找中心词。如果有中心词,就直接从中提取。比如“时间不像资金、物品等其他资源那样可以存储,一旦浪费了就无法追回”这段话,它的中心词就是“不可以存储”。
如果没有中心词,只能描述它的主要意思。比如“时间是一个公平的常数,对任何人来说、每天都是24个小时”这段话,其中心词为“时间是公平的”?好像不太对!所以,只能仿其意另做描述,将这段文字浓缩为:不变性、永恒性、供给毫无弹性,等等。
其次,统一词语的风格。当每一段话都被提炼成几个字眼之后,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字数是否一样多?
词语的结构是否一样?
它们的顺序是否有逻辑关系?
比如,关于时间的5条叙述被浓缩之后的结果如下:
方案一:1)不可改变性;2)不可储存性;3)不可替代性;4)不可复得性;5)充分利用性。
方案二:1)供给毫无弹性;2)无法储蓄;3)无法替代;4)无法复得;5)可以充分利用。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从逻辑性角度分析,其先后顺序已经安排妥当,时间是固定供应的,不可存,不可换,不可回,但可以充分利用。
从文字风格分析,两个文案各有千秋,方案一,字数均为5个字,并且都是以“性”字结尾,可以将其简称为“时间的五性特点”。方案二,虽然字数不一样多,但描述更加准确,可以将其简称为“时间的四无一有特点”。
所以,笔者决定选取方案二。关于对时间特点的描述,整篇文字如下:
1 供给毫无弹性。时间是一个公平的常数,对任何人来说、每天都是24个小时。
2 无法储蓄。时间不像资金、物品等其他资源那样可以存储,一旦浪费了就无法追回。
3 无法替代。当其他某种资源缺少时,可以用另一种资源去替代它,但时间却不能,如果没有了就是没了。
4 无法复得。时间无法象失物一样失而复得。它一但失去,则会永远失去。
5 可以充分利用。虽然说,我们在占用时间的数量上是相等的。但是,因人而异,在利用时间的效率上却是不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