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11学习收获】
今天学的是关于时间矩阵的知识。把时间当做资本,用投资的思维来看待时间。我以前对时间大概只有两个方面的模糊认识,其一是任务,其二是提升的时间:学业项目和工作能力提升两种。现在更加理解了“下班后/假期时间才是超车的时机”这句话,因为这意味着投资时间未来发挥的巨大作用,量变促成质变。
我之前做职业定位的时候就有一个关键因素“时间支配”。这意味着我不会把下班后的时间浪费在路程上,而是尽可能增加我的实力,它的重要性仅次于发展前景。
同时我发现自己是个挺贪心的人,每天在家又想学习又想练习职业技能,还想健身做菜两不误,最终学习质量保证了,职业技能方面进度很慢。质量一般。所以这节课以后我要好好了解一下自己的黄金时间以及时间黑洞,适当减少每日任务的多样性。
最重要的还是规划时间,今天的矩阵是宏观的方法,相信明天的课程会更加细致进入规划层面。
【L12学习收获】
今天的时间日志可以说是最重点最精华的部分了,以后规划任务肯定也是优先拿矩阵来做。不过林菠萝的矩阵只有事务和耗时,没有体现出成果效能如何,不利于每日复盘反思,我个人觉得还可以在耗时后面加上效能,产出还有反思三项。如果用纸笔规划,效率可能不是很高,又要画格子什么的,期待app工具的推荐。
学完课以后规划的思路有一些变化。以前是时间导向的,就类似时间表,什么时段做什么,没有考虑过这个时段我的效率产出是不是最好的,可能潜意识知道,就这样安排了。我也经历过任务导向,只不过这些任务没有轻重缓急之分,就列在那里,当天完成就行,完不成就责怪自己,怪多了几次就开始反思。
而现在的思路是时间-价值导向,按照时间的紧急和价值的多少去分类事务,分类之后再确定每个事务的完成时段,要做好这样的规划需要明确事务本身的价值还有截止时间,让人更有驱动力和目的性。
【L13学习收获】
今天学习的降低干扰,提升专注力引发了我一些思考。
以前高考的时候我上课遇到疑问,自己想一下想不出来会问附近的同学,然后有次他很直白地告诉我“你刚才问了我问题所以我就没有听讲转过来回答你了啊”,我才深深意识到自己其实打扰到别人了,我觉得在工作上也是这样:不懂马上问并不鼓励(但是学校老师很喜欢这样),社会更鼓励自己思考。不过我以前也试过自己思考,然后被人骂“你不思考一下的吗”,于是我顶嘴“我思考过了,只不过思考的结果是错的。”如果用实时反馈的小黄鸭法,可能可以更加有效理清思路,这么做的目的,能不能达到想要的目标。可能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出那么多错误了。
那被我问的同学是不是也可以按照时间分割的方法来为我答疑呢?比如说“下课我再跟你讲(集中回复)”,其实我自己也是在课上很不喜欢跟人讨论影响听课的,有一个同学喜欢在下面跟我讨论,每次都没那么快结束,老师不给讨论,于是我跟她说“我在课堂上很难认真讨论,也不喜欢讨论打断我听课”,我想这应该是今天的知识在校园的应用情景。
关于小黄鸭,如果能有更具体的事件应用案例就好了:比如说,问题怎么描述?描述完问题以后发现它不仅是一个模糊的“问题”,而是具体到是“什么信息欠缺”“什么资源需要调动”“离我的目标还有多远”等等【欢迎补充】
【L14学习收获】
我一直是一个工作狂,以前长期一坐就是一整天工作学习,然后一忙起来就很难兼顾运动,健身房好久没去,跑步好久没跑,只能靠b站大概运动一小会。我以前肥过一阵子,后来对自己身材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也会控制饮食还有适当运动,但我总觉得不够。
特别是职场新人,加班不一定是因为分不清主次,而是能力还没到,跟正式员工比做同一件事要耗时更久,预估时间不一定准:因为之前都没做过啊。至少对于我来说我觉得这个是硬伤,以前实习的时候一个任务都够我做一天或者半天的了。那时回到家都是瘫的状态,甚至一趴就睡着,睡完起来洗个澡继续睡。学了这课,我在想回家累的时候,先洗个澡,然后锻炼一下,说不定就有精力投资自己而不是睡过去了。关于身体管理,我按照课程教的记录一下,能够明确我的睡眠时长和时段还有饮食,运动记录,帮助自己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热量控制、肌肉锻炼情况等等。
关于日程清单这个我以前开始一直在做,只不过只是罗列今日任务,没有主次轻重,没有时间效能等指标。我觉得主次轻重,完成时段东西不能完全留在大脑里,写出来才能清晰。我希望这个日程清单有时间清单的优点,还能方便统计,所以改动了一下生成模板。临时记录我更倾向手机自带的,那个是我最顺手的工具
【L15学习收获】
今天学的mvp,猛然发现其实以前在创业与创新思维选修课的时候学过,可是我没有把它运用到生活中。大学校园学到的的东西,虽然在社会上不一定立马能派上用场,但它是影响一生的财富。
虽然我不是什么伪完美主义者,也许我构建了若干次mvp,可是看到用户反馈以后,并没有进行迭代或着思考。同样是做菜的朋友圈,如果每天发,后面点赞的人会越来越少;偶尔发个手工,收获十几个赞;发自己的艺术照,一般能有四五十个赞。。。我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怎么抓住我票圈人的口味,构建自我形象,因为我以后打算使用微信营销,必须构建一个有足够影响力的自我形象。
我在家里培养职业硬实力做手工工艺也是在低成本试错,出来效果之后和企业标准对比就有了反馈,从而更新制作手法迭代。总之,既然在人生中再次遇到这个思维,怎么能不好好用起来?
然后我发现这个是有贝叶斯原理的味道:大胆假设(大胆制作低成本快速试错试验品),小心求证(获得反馈),不断调整,快速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