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好听了赵周老师的分享《碎片化时代你最缺的知识管理五招》,不管是对自己读书还是分享,都有新的启发。
分享中提到的“学院式学习”,跟《学会提问》里提到的海绵式思维有点像,而“实践式学习”,则是对应淘金式思维。前者重在收集、吸收;后者重在有用、实践。“一切不以实践的知识管理都是极大的浪费。”赵周老师如是说。确实如此,对于读书,目的使自己变得更好。并不是书中所有章节,都对自己有用,或者对现阶段有用,所以我们应该从书中,或是碎片化读到的文章掏出自己所需的金子。
所以赵周老师一直提倡的拆书,正是针对这种思维所进行的具体操作方法。RIA中的A1是自己相关的经验,A2是自己以后可以参考的做法。这样的知识管理,才是有助于自己提升和发展的。
分享,何必按照章节谈书中精华,只谈自己相关的生活经验,为何不可?
如何对待看到的文章中的信息?要留意信息和知识的区别。“一天8杯水”,这是属于信息,缺少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肾功能没有问题的前提下,一位成年人一天喝2000毫升水,对身体有益”,这才是属于知识。当然,我们看到的可能居多是信息,因为信息更简单,更方便传播。但作为读者,作为有批判性思维的读者,不应该局限于收集信息,而是要从信息去思考更多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这实质上,也就是要学会提问,思考原因,用反串思考对立面,更好地运用知识。
谈到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赵周老师给的建议是,从网到点,选择一本该领域经典的书籍,按照书中的结构,梳理属于自己的框架。然后,再从其他相关的书籍,或者平时浏览的相关文章中提取一些新的观点,补充进入自己的知识框架,进而不断丰富。
分享,也可以这样啊!先有个大致的框架,然后从书评、其他书籍中补充新的知识点。
这一个课程,让自己收获满满。想起猫叔的那句话,让自己变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你去做了,就会找到很多解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