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我在幼儿园大厅里迎接孩子们,特特和妈妈一起开心的进来了。
Wendy老师看到特特后,故意躲在了Jenny老师的身后并蹲下来。特特拉着妈妈的手在张望,我猜他一定是在寻觅Wendy老师,妈妈笑眯眯的看着特特,并没有说话,任他寻找。
一不留神儿,特特发现了躲在Jenny老师身后的Wendy,特特松开妈妈的手,快速跑到Wendy面前,Wendy顺势将特特抱起来,特特搂着Wendy的脖子,Wendy笑着逗他,他开心极了。
妈妈转身离开的时候,看到我,走过来和我沟通。
“桥巧老师,你都不知道我看到特特抱着Wendy老师的时候,我心里幸福极了。”特特妈妈由衷的说
特特妈妈接着说:“以前早晨起来上原来的幼儿园,都是我不停的催着他,他磨磨唧唧不愿意出门,每次都是我收拾好站到了门外面,他才肯穿衣服,换鞋跟我出门。现在不一样了,每天早晨是他催我快点出门来幼儿园,说要找Wendy。”
“当孩子遇到尊重他,给予他包容的老师时,他的内心是安全的,孩子碰到这样的老师是他的幸运。”我笑着说
“是呀,我现在还在回想特特以前的幼儿园老师,她们也不孽待孩子,就是针对于特特没有适合他的教育办法。Wendy老师就像身上有魔法一样,特特特别喜欢她。现在孩子的状态和原来真的不一样了。”特特妈妈感慨地说
“您现在在家的时候,还有和特特情绪激动的时候吗?”我问
“没有,你看他在幼儿园一天下来心情很舒畅,放学了还要在幼儿园玩上半天。回家后,我也不给他很多的束缚。就像上周末,我在厨房做饭,他在客厅里用两个玻璃杯来回倒水,结果不小心把一个杯子掉在地上摔碎了,我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冲过去训他,而是听着客厅的声音,听着没有声音了,我出去看到他卧室的门关着,我猜应该是他自己知道错了,把自己关进去了。”特特妈妈分析的说
“要放在以前,我一定会忍不住情绪冲过去嚷他,他反而不觉得是自己错了。”特特妈妈继续说
“嗯,对,当大人因为孩子的失误训斥他的时候,他不但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让他觉得他还没有一个杯子重要。”我说
“是呀!有时候家长不说什么,反而比说那么多还管用。”特特妈妈笑了
特特妈妈接着说:“昨天,我们一起回家,他问我‘妈妈,你觉得我表现乖吗?’我说,‘挺好的呀。’他却说自己表现的不好,我问为什么,他说他滑滑梯的时候,脚踹到前面的小朋友了。”
我欣慰的说:“特特是在反思自己的行为,当孩子调动起内心的自我约束时,他会用主动地检讨自己的行为。”
特特妈妈点点头,继续说:“在原来的幼儿园时,老师看到他的行为和其他小朋友的不一样,觉得他很不正常,建议我带孩子去医院检测是不是多动症,还让我看什么指南,说对照着上面的标准,特特有很多不达标,可是我在家单独带他时对照,每一项也算达标。”(关于特特妈妈的焦虑还有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孩子是否真的正常? - 简书)
我笑了:“是《3—6岁儿童发展指南》,我们国家教育部2012年颁发的。”
特特妈妈说:“是是是,就是《3—6岁儿童发展指南》。”
“国家颁发的《3—6岁儿童发展指南》说的是当儿童3-4岁、4-5岁、5-6岁时,大部分儿童的表现,而不是所有孩子都表现成那样,孩子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当所有的孩子都是同一个发展水平时,那还有什么教育的意义?”我分析的说
特特妈妈点点头:“咱们幼儿园是真的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也在积极的想不同的教育方法。”
我点点头,笑着问:“特特妈妈,你觉不觉得特特就像《大宅门》里面的白景琦?”
特特妈妈也笑了:“不瞒你说,我早就想过这件事儿,我并不是说特特长大了会有白景琦那么大的成就,而是在他童年的时候需要有一个让他服气的老师指引他。”
我点点头:“是的,当孩子的行为被老师读懂并给予合适的方法引导时,孩子所呈现出来的一定是成人想象不到的惊喜。”
“是的,你看特特现在也跟着Wendy老师班小朋友们一起做操、站队,在以前的幼儿园里已经多半年没有过这样了,看到他有规矩的和小朋友们排着队走,我心里特激动。”特特妈妈说
正说着,特特和其他小朋友以及Wendy老师一起从操场走进来了,看见我和妈妈聊天,特特过来在妈妈身上蹭了蹭,然后愉快的跟着Wendy老师一起拿书包上楼了。
有的幼儿园集体生活中,老师会要求所有的孩子小手背后或者小手放到膝盖上。这样的行为,只是便于老师进行管理,对孩子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老师要求孩子做同一种动作或行为,当个别孩子没有遵守老师的指令,而是自己动来动去的玩时,一次两次老师会耐心引导,次数多了,老师会惯性的认为这个孩子就是不听话,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于是便给孩子扣上了“多动症”的帽子。
人的手伸出来五个手指头并不一样长,孩子也是一样。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当好动的自然天性在最初没有得到包容,从开始就被压抑,规矩的框子已开始把他的心理挤压得变形,那么孩子所表现出的不体恤,拒绝合作,逆反冷漠等等,几乎是必然症状。(摘自尹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特特原来就读的幼儿园的老师包括园长一致认为特特有多动的倾向,建议妈妈带着孩子去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单从“建议妈妈带着孩子去检查”这一现象看,老师和园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常说的一句话“早发现,早治疗。”
于是,妈妈便带着特特去了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出来,特特不仅没有多动症,而且智力水平还略高于同年龄段的孩子。
但是,当妈妈带着省儿童医院的检查结果拿给老师看时,老师却说,“我们园长建议您带着孩子去专门的精神医院进行检查。”
特特妈妈一听急了:“看样子,不把我家孩子查出问题来你们誓不罢休呀!”
找不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又不会进行自我反思的老师会把孩子出现的问题一股脑的归结到孩子身上,笃定的认为是孩子自身的系统出现了故障,老师是无能为力了。
相信这类老师一定没读过尹建莉老师的书,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和这本书中提到“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书中提出:医疗界一直对这一病症存在争议,有很多医生认为这是发明出来的病,是假病。但更多的精神科医生并不反对给孩子开药。
你看,“多动症”在医疗界也是备受争议的,那老师既不是医生也不是专家怎么可以认定孩子就是有多动症呢?
其实,不管是不是真的有“多动症”这个病理现象,只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包容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这样才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很可惜的是很多人犯的错误就是给孩子戴上了“帽子”,就认为他们是多动症,从而区别待遇。
当一个孩子被一顶无形的帽子所扣上,那想摘下来却不是孩子自身所能做到的,因为那顶帽子并没戴在他身上,而是在旁人的眼光里。
但愿为人师者,在孩子身上多尝试几种不同的教育、引导方法,而不是浅尝辄止,随便扣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