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是很多人的文学启蒙读物,中学甚至更早以前就读过了,很羞愧自己现在才读完。
它是一部很通俗的欧洲哲学简史,更准确地说,它是一部贯穿着欧洲历史和文化的思想史。读完它,基本上中学时老师粗浅讲到的和没讲过的欧洲思想运动及哲学家理论便能大致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
对于《苏菲的世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俗、有趣。
说它通俗,是因为它是以小说的形式来讲述哲学史的。我敢肯定,如果扔给你一本《西方哲学史》,保准读两页就云里雾里,读三页就昏昏欲睡。《苏菲的世界》则不然,作者让我们跟随15岁少女苏菲,在哲学家艾伯特的讲授中接受哲学启蒙。小说的形式最大限度保证了它的可读性。
除此之外,《苏菲的世界》善于将枯燥难懂的哲学理论日常化,比如在讲到某哲学家认为组成世界的物质是无法分割的原子时,用搭积木的游戏来类比;讲到中世纪的哲学家时,是在一间中世纪的教堂里进行的,诸如此类。这些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让人印象深刻。
说它有趣,是因为作者匠心独具,把原本单线条的故事情节给丰富了,形成一个套中套。简而言之,作者乔斯坦·贾德以上帝视角写作了《苏菲的世界》,里面有个少校为了给15岁的女儿席德送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又以上帝视角写了一本小说「苏菲的世界」,主角苏菲和艾伯特在学习哲学史的过程中逐渐发觉自己只是少校小说中的人物,是存在于少校意识里的一部分,于是密谋反抗,渴望获得自由。
当时看到这里便觉得很有意思,小说角色是没有生命没有意识的,只能无条件服从作者的命令,怎么可能意识到自己只是小说人物并从书本中逃离呢?早在他们计划逃离时,这本小说就已经写完并寄到席德手中了,所以这些,都只是少校写作的小说情节的一部分。反过来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对于最后苏菲和艾伯特成功逃离书本的结局,有如下两种解读,其一是说这是在隐喻20世纪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逃避,其二是说这是苏菲在努力挣脱“上帝”的束缚,并勇敢完成“自我”。两种解读见仁见智,我自己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哲学的发展源自于人积极探索世界的本质,一代一代的哲学家或总结、或批判前人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这样不断传承下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思想也在不断进步,于是我们今天对宇宙、世界、大自然的认识大多源于近代哲学家/科学家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和新的探索。
反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也能看到,贯穿其中的是人对于神、对于上帝、对于宗教等一切“统治权力”的反抗。
最早的时候,人们编造神话传说,把无法解释的自然界阴晴云雨等现象归结为神的种种行为。早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试图用理性解释组成世界的本质,将人的思想从神的统治中解放出来。再到后来,哲学思考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人这个“自我”身上,开始探讨人活着的正确方式。到了漫长的中世纪,宗教神学的垄断阻断了人对自我的探索,将中心拉回上帝身上并无限膨胀。物极必反,所以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等无一不是一种反抗和升华,特别是当科学家证明上帝(假如真的存在)和个人一样,都只是浩瀚宇宙中一个渺小星球上的一员时,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在明白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真理后,愈发重视自我的生存状态和活着的意义。
不管人有多么渺小,相比起宇宙存在的时间,人的一生多么短暂,但生而为人,搭乘载着基因的飞船在宇宙间飞翔,我们就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密切关注自己的成长,没有人有权力束缚我们,命令我们,我们有权利去反抗去挣脱。这是与生俱来的最高权利。
最后说一下,《苏菲的世界》里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话,大致意思是——死亡从来与我们无关,我们活着时,死亡不会找我们;我们死去时,世界便不再有我们,我们和死亡是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东西。你听说过有谁得了一种名叫“死亡”的病吗?
每个人都惧怕死亡,因为死意味着肉体的毁灭和灵魂的消亡。可如果真能透过哲学明白死亡的终极意义——如果你相信灵魂是永生的,那么肉体毁灭后灵魂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如果你不相信,那么死后不再是你,不再是你的灵魂,也没有必要担心——或许我们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活着的每一天。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和超脱?
文:羊小蝎,文章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