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写简书说7天时间让自己践行多问How,少问why和what;
现在20多天过去了,自己是否真正有在践行呢?
有很多次的场合提醒到自己要用,比如昨天端午假期最后一天,先就跟女儿说好出去玩了回来要洗头洗澡,收拾书包准备衣服,结果女儿昨天出去玩疯了,八点多才回来吃晚饭,当时我好生气,觉得女儿太没有时间观念了,好想问why?为什么说好的事情没有做,但是我忍住了,虽然没有按照方法问:“事已至此,接下来我们应该怎么做?”只问了“你有哪些事情要做?”女儿一一对答如流,后面只是稍微提醒了一下,发现昨天女儿还是在9点17分就全部弄好上床睡觉了。
有些时候少去追责,多问如何做,确实效果会好很多,这个套路虽然我真正按照方法去用的时候不多,但是这段时间遇到这样的场景,第一时间就把这个套路想起来了,还是有明显的进步的,只是为什么我没有按照套路方法去问呢?我剖析了一下,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场景之下我都是有负面情绪的,像女儿昨天没有早早把事情做完再出去玩,我是有些生气的,生气之下要问积极的语言“如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对我来说,是有挑战的,所以我只能带了些许严肃的表情问“你有哪些事情要做的”,这样我的情绪上更容易接受些,既能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又不过分指责,对我操作性更强,而说:“事已至此,接下来我们怎么做才能**”,感觉是情绪已过,积极需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即使意识到,我也很难当场做到这一步。但是,这个套路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它让我从过去的惯有模式中跳了出来,开始不指责,这就是一大进步。
从明天开始,践行下一个微习惯:表扬与批评模型--行为+感受+评价,发现这个模型只适合用在表扬中,因为我们要少评价他人,当你表扬他人时,对方会很开心,这时正面的评价是有意义的,可以强化对方的行为;但是当用在批评中时,使用不当,很容易成为贴标签,所以在批评中,建议模型更改为--行为+感受+需求;只所以批评对方,肯定是因为自己的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即使是在孩子教育中也一样,比如看到孩子在地上打滚,可以说感受:很生气,因为妈妈希望宝贝是爱干净的孩子,不希望你在地上打滚。
未来一个月多践行这个模型,让我真正能将其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