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看了罗振宇主讲的《文明之旅》之公元1005年,这集的主题是澶渊之盟。罗老师的讲述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触,我的思绪也随之拓宽。
原本需要通过战争才能解决的事情,只要双方能理性地算清账目,坐到谈判桌前,完全可以通过协商,找出一个更加和平且符合双方长远利益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结果,岂不是双赢的局面?
在网络自媒体发达的当下,我们时常能在网上听到类似“一剑守疆创伟业”的豪言壮语。这些话语每每听闻,总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极易点燃人们的激情。
我们对这样的宣传和口号并不陌生,因为从古至今它们一直存在,并且容易让人们误以为胜利总是伴随着惊心动魄、你死我活的较量,却忽视了另一种更为温和、且接近胜利真谛的方式。
回想春秋战国、五代十国时期的乱世之中,那些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士和说客的角色,则显得尤为关键。
战斗或和谈,只是形式上的差异,关键在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什么,是对方的资源、土地还是和平?如果无需通过战斗就能达到目标,那又何必让生灵涂炭呢?
澶渊之盟的签订就是很好的例子。当时的北宋用仅占年财政收入的0.4%的代价换来了长达120年的和平。
在这期间,辽国不仅协助北宋守卫边境,而且通过榷场的建立,不仅为北宋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由此,北宋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开始大量流入辽国,而辽国的马匹、皮毛等也进入了北宋市场。
同时,北宋每年提供的30万岁币也充实了辽国的国库,免去了战争的困扰。双方的贸易往来不仅提升了辽国的经济水平,还使其在思想上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
所以看完这集《文明之旅》,再回看当初签定澶渊之盟的皇帝忍辱负重接受和谈,甚至在和约中咬文嚼字以展现胜利者的姿态,我们或许能理解用这样一个协议换来了120年和平的人,不该被简单地称之为懦夫。
历史总是由无数的选择和决策编织而成,而每一个选择和决策背后都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伟大人物,他们之所以伟大并非仅仅因为他们敢于战斗,而更在于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最符合人民利益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