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晋城樊登读书会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11篇。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首先祝大家节日快乐!
应部分书友要求,找出原在微信里讲过两年的《悦读论语》,摘出争议比较大、易被误解的句子,并作了修改,以飨读者。
《论语学而篇第一》第八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
这句话是最难讲的,因为解读有多种,包括讲解论语的几大名家意见也不一致。总体上:这句是讲君子之道的,讲君子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先解读“君子不重则不威”,先看“重”:文言版《説文解字》:重,厚也。引申义:稳重、庄重,厚重等。
再看“威”,《尔雅• 释言》—— 威,则也。造字本义:封建时代对不守妇道的女子施刑,以警示妇女遵守妇道。 引申义:形容词:令人敬畏的。如:威信、威望、威仪、威严。
“重”字李里老师《论语讲义》解为“庄重”,朱熹《论语集注》解释为“厚重”,本人注解是“自重”。“自重”,指谨言慎行﹐尊重自己的人格,自己重视。《汉书·魏相传》:"愿少慎事自重,臧器于身。"“不重”,就是不自重、随便、轻浮,也有自珍自爱的意思。我们在报道中、生活中经常听到性骚扰,大都讲肯定是碰上色鬼了,社会一致的意见也多是男的问题。其实从另一面讲,很多与女子自己不自重有关,为求性感和妖艳,穿着过分暴露,往往会“招蜂引蝶”。《周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如果一个十分庄重、自重的女子,身上自然有一股威严之气,好色之徒也难下手。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所以作为女子还是“自重”点好。作为男子,如果举止轻浮、随便,自然也不会有威严、更不会有威望。
西汉·杨雄《法言义疏》讲“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欢”。重,可分为重言语,重行为,重自己的容貌、威仪,重自己的爱好;言、行、貌、好。“重言”,他讲话就不会口无择言,他会把口捂住。“重行”,他一切行为都非常慎重。“重貌”,他会注重仪表、仪容整洁;“重好”,一个人的嗜好如低俗,整天就是吊儿郎当,跟一个好学习,好上进的人,那就差很多了。“好重则有欢”,人家觉得你这个人很值得学习,很值得跟你交朋友。所以我经常跟人讲“说话有依据,办事讲规矩”,也是讲人要自重。
“学则不固”的解释也有多种,文言版《説文解字》:固,四塞也。白话版《说文解字》:固,四周阻塞不易进出。造字本义:给盾甲捆扎或加层,使之牢不可破。本义:坚固。引申义—固执,固陋;两种解释,哪个更好更符合实情呢?
李里:“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更没有威望,而且学问也不会坚固,”如以坚固来讲,则“学则不固”,对应的是“学则固”,而以“坚固”来论学恰恰是对孔子学问修养、为人处事的误读,因为孔子最反对固执、泥古不化的人,如《子罕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以经常这两句话合起来讲“学则不固,择善而固”。 本人更倾向于解释为“固执、固陋”。
有个“三季人”的故事,不知大家听过没有?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地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问答:“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哎,你搞错了,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呀?”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孔子说:“你没有看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跟他都讲不通。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这个故事中的“三季人”在现实生活中真是不在少数。可以用“刺头”、“杠头”、“打死辨”来形容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与人的见识、学习有关。庄子也讲过同样的话,《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三句话意思相近而强调的重点有别,井蛙不可以语海,是受空间的限制;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受时间的限制;而曲士不可以语道,则是受自己所受教育的限制,偏见太深而不能接受相反的意见,甚至还排斥真理。而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承认自己的渺小正是开始超越局限,走向伟大的开始。解决的办法有没有呢?其中“学”就是破除固执、简陋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所以《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 所以本人注解是:学而不固——学了不会固执、简陋。
第三句话“无友不如己者”,也是争议比较多的。先看“友”,文言版《説文解字》:友,同志为友。白话版《说文解字》:友,志趣相投叫作“友”。造字本义:两人结交,协力互助。双手配合为“友”,三(多)手配合为“协”。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讲“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句话有很大问题。有的理由是作为“圣人”的孔子,怎么会这样功利呢?其实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是这句话在逻辑上讲不通的,因为你认为要交一个比你强的朋友,反过来,比你强的朋友为何要交一个不如自己的人为朋友呢。因此,这个“友”是意动词,解作“不要认为朋友都不如自己,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南怀谨《论语别裁》)才是圣人之道。
《楚辞·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从我们的几十年的工作生活体验中,不管身边的朋友如何,都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与人交往最需要的是我们要“共人长处,念人好处”才对。
最后一句“过则无惮改”, “惮”读dàn,表示害怕。有了过错就不怕改正,这也是君子重要的品格。当然要改错首先是知错,认识错误,还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最后是改正错误的决心和毅力。
这句话总的翻译是“要成为一个君子,不自重就不会有威信、威望,学了就不会固执、简陋,一切要以忠信为本,没有哪个朋友不如自己,要有善于向朋友学习的襟怀,学习每个朋友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长处和优点,有了过错更不怕改正。
一孔之见,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