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解3(二编始)

《习之日新社》2022年3月13日

领读人:靳婷 王彬

【论语】 2.1

注解:钱穆

[语音]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德,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其所得,若其所固有,故谓之德性。为政者当以己之德性为本,所谓以人治人。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辰,即北极星,古人谓是天之中心。所,犹位。共音拱,众星拱之,围绕北极而旋转运行。为政治领袖者,能以己之道德作领导,则其下尊奉信仰,如众星之围绕归向于北辰而随之旋转。

孔门论学,最重人道。政治,人道中之大者。人以有群而相生相养相安,故《论语》编者以《为政》次《学而篇》。孔门论政主德化,因政治亦人事之一端,人事一本于人心。德者,心之最真实,最可凭,而又不可掩。故虽蕴于一心,而实为一切人事之枢机。为政亦非例外。此亦孔门论学通义,迄今当犹然。

本章旧注,多以“无为”释“德”字。其实德者德性,即其人之品德。孔子谓作政治领袖,主要在其德性,在其一己之品德,为一切领导之主动。即如前“道千乘之国”章,亦即“为政以德”。惟德可以感召,可以推行,非无为。其下喻辞。北辰动在微处,其动不可见,居其所,犹云不出位,自做己事,非一无所为。《孟子》曰至诚动物,《大学》以修身为本,皆可与此章相发。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为政以己德为主,譬如天上的北辰,安居其所,众星围绕归向着它而旋转。”

靳婷:“以德为政”,若是从字面上看,只要掌握好“政”和“德”字,这句话还是很容易理解的。“政”不仅指政治行为,也指管理一个团体或组织,甚至是一个国家。“德”字也不是笼统指代道德,也可以将其理解成“良好的德行和思想”。因此,这句话按照现代的解释还可以翻译成:作为一个领导者,若想管理好一个团队或者国家,应当有着良好的德行,成为下属们的表率,才能将他们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孔子打的一个比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施行“德”政的人,就像天上的北极星一般,受到满天星辰的拱卫。在古人的眼中,北极星就是宇宙的中心,除了能够用它辨认方向以外,所有的星辰都以它为中心。“居其所”则是指代领导者不能不胡乱指挥,待在自己该待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职责范围。

而作为一个领导者,如何才能达到北极星的境界,让自己的追随者心甘情愿地跟着自己呢?这还得先从“德”入手。自古至今,无论是古时贤能的王侯将相,还是现代企业的优秀管理者,大都是严以律己之人,对自身的品德修养极为重视。比方说,当年的刘备若是从客观上分析,他的军政才干与曹操相比要差上不少,但是他在颠沛流离中招揽到了诸葛亮、关羽、张飞以及赵云等文武之才;在入川前后得到了黄忠、魏延、法正、黄权、李严卓异之士,在这些人的帮助下,他得以由一个卖草鞋的小贩奋斗至三分天下的蜀汉皇帝。他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以德服人”。刘备的做法,倘若放到现代的企业管理上,依然适用。

要做到以德服人,还需强调个人的人格魅力。比方说,作为领导者除了应当有明确的目的外,还应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以及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让他们自愿跟随你打天下。对于现代领导者而言,以良好的德行让下属信服,也能使自己的管理更具权威性和号召力,大大降低工作上的阻力。此外,对于有些领导者而言,有些人觉得“法治”比“德治”更重要,会过多地强调“法治”,而轻视了“德治”,甚至还否定了“德治”,结果陷入管理的危机之中。

总之,以德服人是孔子一贯的政治主张,也是做好领导者的大智慧。我们应当明白,“德”的具体内容就是儒家提倡的仁义。若是领导者施行仁义,自己的下属也必会成为有德之人,这种以道德的力量进行的管理,是较为完美与和谐的方式。

魏雅凡:在秦汉以前道和德是分开用的直到南北朝以后唐宋之间才练起来形成了名词 道有的时候是说形而上的本体的那个代表 有时指的是道路 也有的时候是指规则法则 德者得也 德就是好行为的成果 行道有得于心 其所德人之本性 所以是先天就具有的良善又从道里而得来的比如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 后天不良习气蒙蔽离良善越来就越远了。北辰是北极星又称紫微星 北极星古人说在天之中心现在天文学家称是地球地轴北端。其实北极星也是动的 只是微微在动我们不仔细观察看不到 居其所 不出离本位 众多星都围绕着北极星运转 以其天道自行 得众星拱之 这里是借用星体变化来说政治一事的。孔子最重人道 以徳化人的思想 做为国家领导者要自修其正道  用自己的道德修养去感化大众 让他们各做各的都不偏离者个德性 都推崇奉行你的大道 这也就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了 但是老子在道德经讲无为而无不为 就像我刚说的北极星是在微微在动 (我想以古人的智慧是有这个能力观察到的 因为早在上古祖先们就对天文有了萌芽了)这表明了不是无为 是有为的用道去引领大众规于善行 我们当下是德法兼用的治国理念 以德去引人从善 以法律震慑力去制约违反道德沦丧的人  个人浅显的认识 不妥之处请指正

《习之日新社》2022年3月14日

领读人:景彤彤 张子武

(论语)2.2

注解:钱穆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三百:《诗经》三百零五篇,言三百,举其大数。一盲以蔽之:蔽,包盖义。诗三百,可举一语概括。思无邪:《鲁颂•舸》篇辞。或曰,诗有美刺正变,所以劝善而惩恶。则作者三百篇之思,皆归无邪,又能使天下后世之凡有思者同归无邪。又一说,无邪,直义。三百篇之作者,无论其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其言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假,此即所谓诗言志,乃三百篇所同。故孔子举此一言以包盖其大义。诗人性情,千古如照,故学于诗而可以兴观群怨。此说似较前说为得。舸诗本咏马,马岂有所谓邪正?诗曰:“以车袪袪,思无邪,思马斯徂。”祛祛,强健貌。徂,行义。谓马行直前。思马之思乃语辞,不作思维解。虽曰引诗多断章取义,然亦不当大违原义。故知后说为允。

今按:学者必务知要,斯能守约。本章孔子论诗,犹其论学论政,主要归于己心之德。孔门论学,主要在人心,归本于人之性情。学者当深参。

白话试译先生说:“《诗经》三百首,可把其中一句诗来包括尽,即是“思无邪”

张子武: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就是诚,就是正,就是直。

所有的诗展示出来的都是一种至情流露,真诚所在,毫无虚假。所以诗可以做为一种引导,引导我们内心那种诚正的意念出现。

看见竹子,就有“瞻彼淇奥,菉竹猗猗”。看到桃花,有”桃之夭夭,其叶蓁蓁”。看到松树,感到“岁寒,然后知松柏而后凋也。”看到流水,感受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当我们从内心产生这些美好的感觉时,留意他,培养他,尽可能长时间的让自己在这种内心温暖的状态。这就是仁心的修养方法。

魏雅凡: 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即是诗的功用,也是作诗之法。兴,可以激发意气,吟咏情怀,俾使精神有所寄托,神采有所飞扬; 观,可以观察精微,妙的事理,俾使慧目不迷,心胸无碍;群,可以引朋邀友,酬答唱和,俾使辅仁守义,去忧近乐;怨,可以消除块垒,排遣忧思,俾使涵养性情,返璞归真。

这让我想起了苏轼的江城子夜记梦、刘禹锡的陋室铭。我自离婚回老家的时候,那时间我的心里是五味杂陈 身体是重病缠 身 母亲有重病父亲身体也是勉强应付 父母心情不好,我也不好,我的人生又一次走到了低谷,于是我开始了学习读书 读诗 至今我还在酷狗唱唱存放着我吟唱的江城子悲凉凄惨至极 ,心就像被刀一刀一刀的割的那种感觉(所以说我是个感性的人)我住惯了一人一间的楼房 现在和父母在一个屋子里住别说不方便了,就连私人空间也没有了 心里想我如今怎么走的了这个地步, 此时只有买点临摹的诗词的字帖自己写自己在心里默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学习德呀!就买书看 以前我就喜欢传统文化 但是理解不了我就在喜马拉雅找有关传统文化的讲课 就这样遇到了薛老师从此就加入了读书会 。现在我和母亲的重病都恢复的差不多了 心情也好了。当然读的诗也选择一些斗志昂扬的诗激励自己 ,诗流露出来最重要的是出于志诚 ,出于真情,不矫揉造作。人在这个世界生活 最怕的就是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没有兴致 时间久了就容易忘记当初的那个纯真的情感积极向上的自己了 忘记了初心。所谓麻木者不仁 不仁一定无情无义。 我就一直在最低谷中 不忘读书读诗涵养温情 慢慢的走出了人生低谷 正以一个残疾人的身躯,雄姿英发的心态奔向社会。思无邪 就是我这样以诗言志 抒发情志 保持正义的心态就是无邪吧!注;十年生死两茫茫 我可不是咒前妻的 这首诗原意是苏轼悼亡妻子的。不要误会我是借此诗表我分离之苦 。也是钱穆先生说的断章取意尔。呵呵  个人现阶段不成熟的体会 望各位老师指正。

杨光:听读薛老师讲《大学》第28讲,有如下感悟: “诗言志”,志,士之心也。士大夫所思所想,称之为“志”,仁人志士,皆为同属。对仗工正,押韵协同,朗朗上口,只是形式上的附带要求,或直抒胸意,或借物言情,都是体现内心的诚、正、直,这个世界普通人心,有正思亦有邪念,世界的美好就在于无限地去展现出人性的美好。即使是儿女情长、衷肠倾诉、哀怨思愁,真诚的表达,胜过长久的压抑和扭曲的表达。所谓很多说诗人是疯子,因为这个世界早已将虚伪视为真相,将直白视为无知。读《诗经》,让我看到现代人情感的扭曲、压抑、表达力的苍白。在很多种重大的情感冲突面前,只能默默地点上一只烟,或喝一口闷酒,或用群体的肤浅娱乐麻痹自己,或者装作很充实。有点情感泛滥,但是受制于荒废学业,无法成诗…哈哈

领读人:缪丹  范家驹

论语3-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之以政:之,指下民字。

道,引导、领导义。以政事领导民众,仍是居上临下,法制禁令,其效不能猱入人心。齐之以刑:导之而不从,以刑罚齐一之,民知有畏而已,其心无所感化。民免而无耻:免,求免于罚。耻,心耻有所不及。求苟免于刑罚,心无羞愧,非感而自化。道之以德:德者,在上者自己之人格与心地,以此为领导,乃人与人心与心之相感相通,非居上临下之比。齐之以礼:礼,制度品节。人人蹈行于制度品节中,此亦有齐一之效。然一于礼,不一于刑。礼之本在于双方之情意相通,由感召,不以畏惧。

有耻且格:格,至义。在上者以德化下,又能以礼齐之,在下者自知耻所不及,而与上同至其所。格又有正义,如今言格式,规格。在下者耻所不及,必求达在上者所定之标准。二义相通。孔门政治理想,主德化,主礼治。此章深发其趣。盖人道相处,义属平等,理贵相通。其主要枢机,在己之一心。教育政治,其道一贯,事非异趋.此亦孔门通义,虽古今异时,此道无可违。白话试译先生说:“用政治来领导人,用刑法来整齐人,人求免于刑罚便算。不感不服领导是可耻。若把德来领导人,把礼来整齐人,人人心中将感到违背领导是耻辱,自能正确地到达在上者所要领导他们到达的方向去。”

魏雅凡:这一章孔子讲了政治的原理 说 领导一个国家如果用政治体制做领导再用法制来管理制约 那只能是使人畏惧刑法而不敢犯法 但是没有羞耻心有的人钻法律空了还自鸣得意 不知道犯法是可耻的 老子讲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孔子并不反对法制只是反对强制性 比如法家 所以接着又说用德做为国家体制用礼规范人心 这样大家就会被徳性感化 不用刑法去制约 自己犯了错误就会痛心疾首 赶紧弥补改正 。只有这样社会风气才会越来越好 复规于朴。

《论语新解》2022年3月16日

为政篇第二

(四)

领读人:王福明 刘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志于学:志者,心所欲往,一心常在其目标上而向之趋赴之谓。故有志必有学,志学相因而起。孔子之所志所学,当通读本篇自参之,更当通读《论语》全书细参之。能志孔子之所志,学孔子之所学,乃为读《论语》之最大宗旨。

而立:立,成立义。能确有所立,不退不转,则所志有得有守。此为孔子进学之第一阶段。

不惑:人事有异同,有逆顺,虽有志能立,或与外界相异相逆,则心易起惑。必能对外界一切言论事变,明到深处,究竟处,与其相互会通处,而皆无可疑,则不仅有立有守,又能知之明而居之安,是为孔子进学之第二阶段。

知天命:虽对事理不复有感,而志行仍会有困。志愈进,行愈前,所遇困厄惑愈大。故能立不惑,更进则需能知天命。天命指人生一切当然之道义与职责。道义职责似不难知,然有守道尽职而仍穷困不可通者。何以当然者而竟不可通,何以不可通而仍属当然,其义难知。遇此境界,乃需知天命之学。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恒魋其如予何?”又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为学,至于不惑之极,自信极真极坚,若已跻于人不能知,唯天知之之一境。故知天命,乃立与不惑之更进一步,更高一境,是为孔子进学之第三阶段。

孔子非一宗教主,然孔子实有一极高无上之终极信仰,此种信仰,似已高出世界各大宗教主之上。孔子由学生信,非先有信而后学。故孔子教人,亦重在学。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盖孔子仅以所学教,不以所信教。孔子意似乎非学至此境,则不易有此信,故不以信为教。此乃孔子与各宗教主相异处。故学孔子之学,不宜轻言知天命,然亦当知孔子心中实有此一境界。孔子既已开示此境界,则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学者亦当悬存此一境界于心中,使他日终有到达之望。

耳顺:外界一切相异相反之意见与言论,一切违逆不顺之反应与刺激,既由能立不惑,又知天命而有以处之,不为所撼所迷惑,于是更进而有耳顺之境界。耳顺者,一切听入于耳,不复感其于我有不顺,与道有不顺。当知外界一切相反相异,违逆不顺,亦莫不各有其所以然。能明得此一切所以然,则不仅明于己,亦复明于人。不仅明其何以而为是,亦复明其何由而为非。一反一正,一彼一我,皆由天。斯无往而不见有天命,所以说耳顺,此乃孔子进学之第四阶段。

事务之进入于我心,其最要关键,在我之耳与目。本章专举耳顺,盖举此可以概彼。抑且目视由我及外,耳闻由外及我,论其自主之分量,微有区别。又目视偏于形物,耳听深入心意。目见近而耳闻远,即古人前言往行,亦可归入耳闻一类。故举耳可以概目。学至于知天命,则远近正反,古今顺逆,所见皆道,皆在天命中。将更终于自尽,将益恕于待物。于己重在知其所当然,于人重在明其所以然。明其所以然则耳顺,一切不感其有所违逆,于是而可以施教,可以为治,可以立己而立人,达己而达人。然则天命之终极,岂非仍是此道之大行?故人道之端,要在能反求诸己。忠恕之极,既是明诚之极,天人一贯,而弘道则在己。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义。或说:从字读纵,放任义。矩,曲尺。规,圆规。规矩方圆之至,借以言一切之言行之法度准则。此处言矩不言规,更见其谨言。圣人到此境界,一任己心所欲,可以纵己心之所至,不复检点管束,而自无不合于规矩法度。此乃圣人内心自由之极致,与外界所当然之一切法度规矩自然相恰。学问至此境界,即己心,即道义,内外合一。我之所为,莫非天命之极则矣。天无所用心而无不是,天不受任何约束而为一切之准绳。圣人之学,到此境界,斯其人格之崇高伟大似于天,而其学亦无可再进矣。孔子此章,仅自言一己学问之所到达,未尝以天自拟。然孔子弟子即以孔子之人格拟于天之不可阶而升。如上阐述,亦未见逾分。

此章乃孔子自述其一生学之所至,其与年俱进之阶程有如此。学者固当循此努力,日就月将,以希优入圣域。然学者所能用力,亦在志学与立与不惑之三阶程。至于知天命以上,则非用力所及,不宜妄有希效。知有此一境,而悬以存心中则可,若妄以己比仿模拟之,则是妄意希天,且流为乡愿,为无忌惮之小人,而不自知矣。学者试玩《学而篇》之首章与末章,而循循自勉,庶可渐窥此章之深处。盖《学而篇》首末两章,只从浅处实处启示,学者可以由此从入。此章虽孔子之自道,无语不实,其中却尽有深处玄处。无所凭依而妄冀骤入,则转成谈空说玄,非孔子以平实教人之本意。

孔子又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义与此章相发。自志学而立而不惑,皆下学。自此以往,则上达亦。知天命故不怨天,耳顺而不尤人。此心直上达天德,故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而知我者惟天。知命耳顺,固非学者所易企,而不愿不尤,则为学者所当勉。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千里之行,起于足下,学者就所能为而勉为之,亦无患乎圣学之难窥矣。

【白话试译】

先生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凡我听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到于心有违逆。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

薛逸然:【2.4】这一章重点在志于学。

能志于学,则后面学养日深,循序渐进。

至于后面,只需知道有此境界即可。无需多想。

行到彼处,自然懂得。

未到,大约都是臆想妄言。

薛逸然:本篇开始为政以德。

如何有德?

志于学,成于德。志于道,据于德。

薛逸然:什么是为政?

不是只有做官,当领导者才是为政。

政者,正也。以己身之正导人之正,就是为政。

学而之后第二篇就是为政。就像大学明德之后是亲民一样的道理。

为己之学才能走向为人之正。

2022年3月17日

为政篇(五) 领读人 丁建英 曾美双 魏雅凡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钱穆注释】孟懿子:鲁大夫,三家之一,氏仲孙,名何忌。懿,其谥。其父僖子遗命何忌学礼于孔子,乃孔子早年期学生。后孔子为鲁司寇,主堕三家之都,何忌首抗命。故后人不列何忌为孔门之弟子。

无违:僖子贤而好礼,懿子殆不能谨守其父之教。孔子教以无违,盖欲其善体父命卒成父志。

樊迟御:樊迟名须,亦孔子弟子。为孔子御车,孔子以语懿子者告之。无违父命为孝,此特为懿子言之。父不皆贤,则从父未必即是孝。孔子之告樊迟,殆欲樊迟有所问,可以申其未尽之意。

何谓也:樊迟果不达而问。孔子乃言无违者,无违于礼,能以礼事亲,斯为孝。父母有不合礼,子女不当顺其非,必自以合礼者事父母,斯对父母为至敬,此即是孝。若顺亲非礼,是谓其亲不足与为善,又自陷非礼,此乃违逆其亲之甚。故无违为孝,乃为懿子一人言之。不违礼为孝,乃为天下万世一切人言之。其父果贤,子不违,仍是不违礼。孔子两次所言,义本相通。或说,时三家僭礼,故孔子以无违于礼警懿子,欲樊迟之转达。但孔子何不直告,而必待樊迟之再问而转达,似成曲解。若懿子能无违其父使之学礼之命,则其儆三家之僭者亦寓乎其中,可不烦樊迟之再达。

【白话试译】

孟懿子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不要违逆了。”一日,樊迟为先生御车,先生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孝道,我答他不要违逆了。”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呀?”先生说:“父母生时,当以礼奉事。死了,以礼葬,以礼祭。”

魏雅凡:这一章“无违”是说无违于礼, 不是无违于亲, 具体到父母, 父母是人 ,一生说的话做的事又怎么会是全对的呢!如果父母行的是礼 那我们就要去尊从 假若不合乎于礼我们就要给父母指出来这就是孝,反之不论合不合于礼都一味顺从就是不孝。所谓国有铮臣不亡其国,家有诤子 不败其家 。

我终于明白了经史合参 恰巧我对这段历史略微知道一点 ,鲁国因一场斗鸡酿出一场战事 ,昭公被三家权贵 季孙氏 ,孟孙氏 ,叔孙氏 ,打败逃到齐国 ,后他弟弟定公接替他的位子 孔子出仕为大司寇 不忘昭公之乱 欲削弱三恒 ,孟懿子首先反对,这就知道为什么让樊迟带话给孟懿子 告诉他生,事之以礼 死 藏之以礼 祭之以礼不要违背了你父亲的要行的礼 。一 、也好让他那两家自己觉悟,二、不直接说破,也免得自己受辱。

2022年3月20日

《习之日新社》

领读人:王彬靳婷

【论语】2.6

注解:钱穆

(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懿子之子,名彘。武,其谥。唯其疾之忧:此句有三解。一,父母爱子,无所不至,因此常忧其子之或病。子女能体此心,于日常生活加意谨慎,是即孝。或说,子女常以谨慎持身,使父母唯以其疾病为忧,言他无可忧。人之疾,有非己所能自主使必无。第三说,子女诚心孝其父母,或用心过甚,转使父母不安,故为子女者,唯当以父母之疾病为忧,其他

宜过分操心。孟子言父子之间不责善,亦此义。三说皆合理,第一说似对《论语》原文多一纤回,且于唯字语气不贴切。第三说当作唯父母疾之忧始合。今从第二说。

白话试译孟武伯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让你的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

王彬:孟武伯问:“怎样是孝道?”

先生说:“让你的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

这句话未看详解时,第一眼看去让我刷新认知,心想:学了这么多关于孝的文化,原来孝的至高点在这里啊,孝心到让父母除了担忧子女疾病,其余都可放心。

当看了详解后原来是有三层意思。

一说

父母爱子无所不至,若子女体谅此心,日常生活多加谨慎,即是孝。

为人母的我对这点深有体会,最近疫情严重,那些天老师让孩子返校时,我纠结了一晚上,还是决定不让孩子去学校。

全班家长只有我们家这样决定,虽落了几天课程,我们都不后悔,生命大于分数。

还有儿子小时候,给他穿衣服总想多穿点(其实适中就好),就像我儿子现在说:妈妈,我小时候每次出去时,你给我穿得就像包粽子[捂脸]

三说

子女诚心孝其父母,或用心过甚,转使父母不安,故为子女者,惟当以父母之疾病为忧,其他不宜过分操心。

前几天刚开始出现疫情时,儿子在校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得知我是安全的才放心,每次电话里总是更多的嘱咐:妈妈,你跟我爸爸多注意身体,别忘记关气关电,注意安全~

在家锻炼身体,别外出[捂脸]

我也在想,孩子在校是不是过分操心父母啊?

昨天还嘱咐先生该常给婆婆公公打个电话好让老人放心。

通过婷婷老师发的这一段,学习到自己日常谨慎保护好身心健康就是孝心,也是父母所望,无论父母在与不在,都如此。

过分操心也会让父母不安。今早晨就给儿子读了这段的意思。

啰嗦了这么多,抛砖引玉,希望听到大家更好的分享![玫瑰]

魏雅凡:为政第六 ,孟武伯问孝, 孔子告诉孟武伯: 唯有疾病是人力不能所把控的外力之一 这也是令父母最为担心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一者也, 二、父母在不远游,三是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伤其己身。 孟武伯谥号 “武”大概比较勇武 做事不太考虑后果 父母担心他会做出惹事生非遭遇祸难的事情, 孟伯出身贵族有钱有势有恃无恐 ,越是这样家的孩子越容易做出滔天大祸,令父母不堪其忧,我想也是从令一个角度看, 孟伯的身世是世家必然会从政,所以孔子想告诉他为政就要像父母爱你那样的爱心去爱你的百姓。孝经也说孝不单单是对父母要孝 也要把对父母深情 扩大到爱天下人也就是能爱白姓 孝不是一味地顺从 尊礼行道 这才是真正大孝。古代人有举孝廉 推荐有孝道的人去为官后来唐宋朝举贤任能也是先看这个人是不是孝敬父母。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能去仁爱天下白姓。所谓百姓之父母。个人浅显的认知 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批评,我当诚意接受。

靳婷:@怒放生命说句心里话,我父亲对他的父母不算孝顺,他从他们那里没得到多少温暖,所以我曾经抱怨父亲的自私冷漠,对我不关爱,从小到大好像没跟他有什么链接就长大了。

现在不去抱怨过去,只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不去求他怎么对我,一开始确实挺难,心里有怨,放不下,现在透过他的眼睛看我,他也渴望被关爱,决定放下过去,大哭过几次,这一路走了十几年,他给不出他没有的,而且在他的世界里他认为自己已经在用自己的方式给了很多了,我要知足,更要让他感到被爱,踏实,心安

薛逸然:我们自己当父母的时候,能不能做的唯其疾之忧?

做不到

我们对孩子都在担忧什么?为什么会担忧?

杨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担心孩子学习不日人,日后生活不如人;也常常觉得孩子不听话,不顺从,不好好学习,没有志向,更看不到为未来在努力。这种担忧主要是一种比较心和攀比心,背后是对家庭的延续和孩子未来的焦虑,当然也有对自己的成功经验自信,觉得孩子只要像自己一样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融合社会现实,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好。在物质生活上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认知是有一个不断变化和调整的过程,但是还不能做到完全根除固有观念,更常常因为别人家的孩子,反复回到固有模式当中。@薛逸然青岛

我是在复述曾经的一种状态,当然,现在有了更好的认知,希望通过持续地学习,能建立更好的思维模式。能帮助到身边的人觉醒,不走我的错误路线。

但是,不可否则,现实的社会和环境还是在不断地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和焦虑感。

不可否认,我努力想成为圆的,社会又给我压扁,我重新回到圆,社会和环境继续给我压制着。

薛逸然:【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孝道的家庭是什么状态。很少有忧虑。

我们今天的家庭中,忧虑的事情特别多。父母对孩子有各种各样的忧虑,父母对孩子的忧虑,其实就是对自身的忧虑,更进一步的说,就是对人生的忧虑。这些忧虑,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的话,会发现基本都是关于事与物的。

我们把人生的重点放在了事与物上,自然就会担心外界事物的得失。我们对其看的越重,担忧的就越多。

我们反而很少关心人,关心生命本身。当我们能够越发感受到生命本身价值的时候,外界事物就不会再像一个枷锁一样锁住我们的人生了。“仁者不忧”,我们不是仁者,不过,当我们向着仁者前进的时候,对人,对仁感受越强的时候,忧就少了。

能少忧于己,才能少忧于子。

举个例子吧,多年以前,我父母有过一次对话。

父亲说:“我相信我儿子一生会是一个好人。”

母亲说:“那你还担心什么呢?还有什么要求?这不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了吗?”

我有一个内心强大并且智慧的母亲。

薛逸然:忧虑是因为可能求而不得

杨光:老师,如何理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得意忘形”“有所虑,而后有所得”以及中国千百年来民族的苦难在我们身上的影响,这种忧患意识的存在。

杨光:文人墨客对重重愁苦和不得志的渲染,以及中国社会历来的阶层和统治者思想,就是政治在我们生活者的影响。


薛逸然:远虑,虑的是终身之忧。是人生最本质最重要的那个。

找不到那一点,则近处随时随事都忧

薛逸然:君子有终身之患,而无一朝之忧也。

薛逸然:说起来,历代文人墨客的诗作,总体上保持了“诗言志”的特点。阳刚之气很足。

说起来,历代文人墨客的诗作,总体上保持了“诗言志”的特点。阳刚之气很足。

我们今天对诗的解读出了问题,格局境界都小了。

杨光:这个提示相当及时,文学的存在没有很好的达到正确积极思想教化目的。也可以理解为仅仅是一种消遣或愚民策略吧。

靳婷:看到您这段我也是有感触,我描述的更多的是我自己的缩影,对当下集体潜意识那种焦虑的氛围,又无力改变,说好了不鸡娃,但心里并不很踏实

王彬:@靳婷-济南我也觉得杨光老师这一段既现实又幽默呢[偷笑]

人的五欲不断扩散,与其说自我欲望膨胀,倒不如说是社会给的压力所致,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试着用所学调节自己,确定无误必要时也可跳出集体意识。

是啊,心在外时容易被事业、家庭、孩子…等等的影响一会扁一会圆,回到本心,再去看那些问题可小可无。

但修心的过程会起起伏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迈过去,上一个台阶也非常喜悦[呲牙]

贾跃胜:

“不知医不足以为孝”:其实也不应该让父母为你的生病担心。自己要懂中医,把自己的健康搞好。所以何为孝呢?不让父母担忧就是孝了。

懂得修心,自己的路自己会走了,父母不担忧你会走邪路;懂得中医,自己的身体会养护了,父母也不必为你的身体担心了。


君子有终身之患,而无一朝之忧也。子女一时犯错误没什么可担忧的,偶然生病也不担忧,担忧的是怕你不会修心路会走歪,这是终生的问题,担忧的是你不会保养身体,随时可能生病或夭折。

2022年3月21日

《习之日新社》

领读人:景彤彤 张子武

【论语】2.7

注解:钱穆

(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言偃字子游,孔子晚年弟子。

是谓能养:孔子谓世俗皆以能养为孝。

犬马皆能有养:此句有两解:犬守御,马代劳,亦能侍奉人,是犬马亦能养人。另一说,孟子曰:“食而不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是犬马亦得人之养,可见徒养口体不足为孝。前解以养字兼指饮食服侍两义,已嫌曲解。且犬马由人役使,非自能服侍人。果谓马亦能养人,则径曰犬马皆能养可矣,何又添出一有字。皆能有养,正谓皆能得人养。或疑不当以亲与犬马相比,然此正深见其不得为孝。孟子固已明言豕畜兽畜矣,以孟子解《论语》,直捷可信。今从后解。

不敬何以别乎:若徒知养而不敬,则无以别于养犬马。何孝之可言?

白话试译

子游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现在人只把能养父母便算孝了。就是犬马,一样能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一片敬心,又在何处作分别呀!”

张子武:能养,仅仅是外在的行为,更要内心有敬,要达到外在的表现跟内心真实想法一样才行,就是要诚意。

我们想做到孝,想让父母冬暖夏凉,安享晚年,这个想法,这个意念,不能称为“诚意”,必须是真正做到了使父母冬暖夏凉,安享晚年这件事,并且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你的整个心情是非常愉悦的,不是那种我不喜欢做,但是我必须要做,或者应该要做,不是这种状态。是完全心满意足的去做这件事。这种状态才叫诚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道如何做才是合适的奉养父母的方法,这个只能叫做“知”。不能叫做“致知”。必须正确的运用这些方法,切实的做到了,做好了,这才叫做“致知”。

致知在格物,奉养父母,是有具体的事情的。但不是说知道了这些事情就是格物了。必须遵照自己内心的良知,真正做到了,而且没有一点欠缺的地方。这样才能算“格物”了。

物格而后知至,把奉养父母这件事真正做好了,也就是物格了。才算是内心关于这件事的良知真正的完全的彰显出来。这个时候,想奉养父母的这个想法,这个意,才算真正的成了,落实了。也就是“知至而后意诚”。

魏雅凡:        为政篇第七章

这一章只讲了一个字 “敬;对于父母要有敬心 对于父母的孝也体现在内心的道德情感上, 而不是只产生在经济上的关系,要产生于血缘关系上的对父母的爱敬之情 。我们儒家重视人于禽兽的区别, 没有发自真诚的心意 ,只是能养 ,(那就像养个小猫小狗你也要有爱心啊 还不能虐待小动物呢)。对父母不仅有爱更要有敬心 不只是仅仅停留在我应该奉养双亲 ,只是因为他们养了我的这个层面上 ,那又与乌鸦反哺 的禽兽何异呢?养是人类的天性,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了奉养对丧失了生活能力的老人 但长期以来 人和父母只满足于提供食物的水平上 不能出于理解父母的真实情感上 就缺少了恭敬的心。朱熹论语注解,胡氏曰世俗事亲,能养足矣,狎恩恃爱,而不知其渐流于不敬此非小失也。人是有尊严的,孟子也说 哪怕是一个乞丐就是快饿死了也不食嗟来之食 何况是你的父母呢?人和人平等的是人格 尊严。所以对父母更要保持一颗 敬 心。

魏雅凡:我深思人情到底是个什么?这个我看了 意外和明天哪个谁先来 我们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所以要好好珍惜当下人情是能在现实中实际的生活里能切身的去理解别人 我今天的这个感悟不知道对不对

薛逸然:《论语》中有非常多的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有什么特点呢?在大多数时候,孔子给出的回答,并不是直接最高层次的道理说明,也不会纠缠在问题中。而是根据对方的层次,告诉对方接下来修身的方向在哪?接下来你心性境界提升之后,整个人呈现出来的状态是什么样的。讲的太高和太低,价值都不大。

所以我们学论语,不需要总是用思维去思考,而是用心去感受。以自己的身心贴近那个状态,孔子的弟子们境界也不低,孔子对他们的指点,很多我们也做不到。但是,只要用心去感受,去做,总是有能做好的地方。一点点来,然后最终使整个气质发生变化。

薛逸然:言偃,字子游。世称言子。春秋时吴国人,现在的江苏。吴越在当时是蛮夷之属,社会风气不好。子游想改变家乡的社会风气。22岁时拜别父母妻子,去了卫国拜孔子为师。子游学的很好,孔子曾经称赞,吾门有偃,吾道其南。

子游晚年回到家乡讲学传道。当地人们尊崇他为“道启东南,文开吴会”的“南方夫子”。现在上海的奉贤区,就是子游最后一个讲学之地。后人为纪念子游,将此地改名奉贤,敬奉贤人,见贤思齐。

薛逸然:关于这两章,举个历史案例。大家自己感受。

唐代崔晔(公元639—706年),博陵安平人(今河北蠡县南)。他是武则天以及唐中宗李显时期的人,官至中书令,这是唐代的宰相职,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去世之后被追封为太子太师。

崔家也是诗礼传家的世家,崔晔在当中书令之前,曾经担任过库部员外郎。任职期间,他的母亲卢氏告诫他说:“我听姨兄屯田郎中辛元驭说:‘儿子在外做官,如果人们说他很穷,生活的很清贫,这是个好消息。要是听说他有很多钱财,生活很奢华,这可是个坏消息。’我很重视他这番话,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言论。我发现在一些当官的亲戚中,总有人把很多财物拿回家献给父母,父母亲接受后只知道高兴,根本不问这些东西来自何处。如果是自己的俸禄中节省出来的,当然是好事;如果不是通过合理的渠道取得,这同盗贼抢劫东西有什么区别?即使在律法上没有问题,难道自己内心不感到羞愧吗?从前吴国大臣孟宗的母亲不接受儿子的鱼鲊,大概就是出于这种原因。你如今享受国家俸禄,已经非常荣幸了,如果做不到忠诚清廉,那么还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呢?你也是读圣贤书的人,你要记得夫子的教诲。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我也不需要你用财物来孝敬我。只要你能修身进德、为官清廉就可以了。你就是真孝子。

崔晔一生为官都记着母亲的教诲,始终以清廉谨慎著称。而且,因为他官位足够高,也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影响也大。武则天曾经就跟崔晔说过,你在职,下面的官吏们就不会放纵自己的贪欲。

2022年3月23日

为政篇第二 (八)

领读人:缪丹 范家驹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色难:此有两解。一,难在承望父母之颜色。《小戴记•曲礼》有云:“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能在无形无声中体会得父母之意,始是孝。一,孝子奉侍父母,以能和颜悦色为难。《小戴记•祭法》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人之面色,即其内心之真情流露,色难仍是心难。前说指父母之色,后说指孝子之色。既是问孝,当直就子言。且前解必增字说之始可通,今从后解。

服其劳:月艮,操执义。

先生馔:先生或说指父兄,或说指长者。上言弟子,不言子弟,则指长者为是。馔,饮食也。或说:馔,陈列义。有酒食,先为长者陈设。两说同义,依文法,当如前解。弟子事长者,有敬即可。子弟事父兄,则敬必兼以爱。

曾是以为孝乎:曾,犹乃也。谓乃只如此便谓孝乎?

以上四章皆问孝,而孔子所对各不同。或疑乃孔子因人施教,针对问者之短处与缺点。于是疑子游或能养而稍失于敬,子夏或对父母少温润之色,凡此皆属臆测。《论语》文辞简约,或当时问语有不同,孔子针对问语而各别为说,甲者详孔子之言,而略各人所问,遂若问同而对异。学者且当就文寻绎,知孔子言孝道有此诸说,斯可矣,不宜离此多求。

【白话试译】

子夏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难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

魏雅凡:        为政篇第八章

此一章主要还是讲了一个  “敬 ;字,从字义上看是说 :只是把食物做好了摆放在长者的面前,脸色冷冷的 。这就是孝吗? 这样感觉不只是少了个敬字了,好像是有些不是出于真心 。

我在百度上查了一下子夏资料 他是孔子晚期弟子小孔子四十四岁, 是个文科状元在论语里留下很多的章句,很是得孔子赞许。好像子夏本人有些功利之心,孔子警示他不要操之过急,《论语.子路》记载子夏在一莒国为官时 向孔子问政 孔子批评子夏不要贪图小利,急功近利。还有一次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高尚的儒者,不要做以儒为职业的小人物。”我个人推测 这一章孔子是想告诉子夏为政对百姓不能好大喜功 喜功就急功就近利.更要亲民 贴近民心 这样才会想百姓之所想 做百姓之所盼。个人观点不对之处请指正!

薛逸然:本章重点在色难。色难在于内心的敬与爱。

体会和颜悦色和巧言令色的区别。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在谈论孝之前,可能连“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都做不好了。

2022年3月24日

《论语新解》

为政篇第二

(九)

领读人:王福明 刘飞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回:颜回,字渊,孔子早年弟子,最为孔子所深爱。

不违如愚:不违,意不相背。有听受,无问难。如愚人,是即默而识之。

退而省其私:退,退自师处。私,谓颜子离师后之言行。或解私为燕居独处,似未允。

亦足以发:发者,发明,启发。于师说能有所发明,于所与语者能有以启发之。

回也不愚:孔子称其不愚,正是深赞其聪慧。

此章殆是颜子始从学于孔子,而孔子称之。若相处既久,当不再为此抑扬。

【白话试译】

先生说:“我和颜回言,整日他没有反问,像愚鲁人一般。待他退下,我省察他的私人言行,对我所言,甚能发挥。回呀!他实是不愚呀!”

王福明:为政二~九

这一章,孔子对颜子的抑扬,充分说明颜子生而知之,而远高于一般人!不违,是孔子所言,颜子亦有认可与体悟,既无疑问,便无所谓违;颜子对孔子所言,甚能发挥,不禁让我想起子贡所言:“回也闻一而知十”!此知十,怕是于孔子所言,颜子在生活中处处能有所应用便是!“回也不愚”,孔子这话说出,当时孔子喜乐的状态也跃然纸上了!

魏雅凡:      为政篇第八章

我个人体会 ,落实到个人实践,对老师或是大家的观点时不要说过多的话 ,要恭敬的如琢如磨的让自己感悟这句话的意思 然后可以按照正确的理解运用到实践中去。(当然有疑问是要问的,因为我们不是颜子没有他的问一得十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博学 审问 深思 。

薛逸然:《为政》篇第一章,就说为政以德。那么如何才能成之以德呢?儒家的为政思想,是孔子对历史以及人性的高度认识之下,总结提炼的。并且在孔子以及其弟子手中,都有过实际的执政实践。

《为政》篇与孔子的成德之教

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孔子家语·弟子行)

成之以文德

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先之以诗书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道之以孝悌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说之以仁义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2 子曰:“君子不器。”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观之以礼乐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现在,我们《为政》篇的学习,正在如何“说【悦】之以仁义”的阶段

杨光:个人体悟:

文略对武攻,“千古圣人,教化为根”。诗书是华夏先祖圣贤和优秀的统治者整理编撰的教化范本,内容来源既有普通的社会生活现象和人文内涵,也包含国家治理的政治经验。孔子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文德作为社会生活和国家治理的基本准则。君子居家,对父母兄弟以孝悌为道,出外则以仁义为怀,论语开篇“悦乐君子”,承认人心人性的不蛊,但人们可以过选择性的人生--君子。君子的德行包含在对父母兄弟的孝悌,对君主和上司的忠、直、诚、敬,对他人的诚敬、仁慈、宽厚(恕),以及对自己如尚学、勤学、慎言、敏行、俭朴、庄严、慈善等修身要求。其中礼乐,作为社会生活和治国理政的中重要形式,是普通个人、统治者和集体德行外在体现,是书本以外的君子学习和实践重要内容。因而,为政以德、乐道好礼成为了孔子倡导的为人立身根本。

2022年3月25日

领读:丁建英,魏雅凡,曾美双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所以:以,因义。因何而为此事,此指其行为之动机与居心言。或说:以,为也。视其所为,可以知其人。

所由:由,经由义。同一事,取径不同,或喜捷径,或冒险路,或由平坦大道。此指其行为之趋向与心术言。

所安:安,安定安乐义。勉强为之,则不安不乐,易生改变。或则乐此不疲,安固无变。此指其行为之意态与情趣言。

视、观、察:此三字有浅深之次序。视从一节看,观从大体看,察从细微处看。

人焉廋哉:廋,藏匿义。由上述看人法,其人将无可藏匿。

重言之,所以断言其无可藏匿。

此章孔子教人以观人之法,必如此多方观察,其人之人格与心地,将无遁形。然学者亦可以此自省,使己之为人,如受透视,亦不至于自欺。否则让自己藏匿了自己,又何以观于人?

或说,观人必就其易见者,若每事必观其意之所从来,将至于逆诈臆不信,诛心之论,不可必矣。然此章乃由迹以观心,由事以窥意,未有观人而可以略其心意于不论者,学者其细阐之。

【白话试译】

先生说:“要观察他因何去做这一事,再观察他如何般去做,再观察他做此事时心情如何,安与不安。如此般观察,那人再向何处藏匿呀!那人再向何处藏匿呀!”

2022年3月26日

《习之日新社》

领读人:靳婷 王彬

论语:2.11

注解/钱穆

[语音]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温,温燖义。燖者以火熟物。后人称急火曰煮,慢火曰温,温犹习也。故字有两解。一曰:旧所闻昔所知为故,今所得新所悟为新。一曰:故如故事典故。六经皆述古昔,称先王。知新谓通其大义,以斟酌后世之制作,如汉代诸儒之所为。

可以为师:依前解,时时温习旧得而开发新知,此乃学者之心得。有心得,斯所学在我,能学即能教,故曰可以为师。若分温故知新为两事,故是外面所得,新仍是外面所得,总之是记问之学,所学在外,则知识无穷,记问虽博,非属心得,既非能学,即非能教。仅成稗贩,何足为师?然心得亦非凭空自创,乃从旧闻中开悟新知,使内外新旧融会成一,如是始可谓之学。依后解,事变无穷,所谓新者,皆古所未经,师所不传,若仅温故不能知新,则必有学绝道丧之忧矣。故惟温故而能知新,始能胜任为师。此两解,言异而义一,学者其细参之。

本章新故合一,教学合一,温故必求知新,能学然后能教。若仅务于记诵稗贩,不能开新,即不足以任教。义蕴深长。

【白话试译】

先生说:“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乃可作为人师了。”

魏雅凡:温故而知新是隐喻的说法 ,温字的原义是吃的事物凉了再温一下。在这里讲,把学过的知识再次温习,久而久之就会悟出新的道德出来,比如我教给你武术的上步架打这个简单的动作,你经常练习,不断总结经验, 你就会发现,哎 我打出去这个动作后可不可以再跟进一步再次击打对方呢?!这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革新。孔子反对记问之学 那样你学不到自己手里 就像我刚才讲的那个武术动作你只是记下来了 ,到真正的实战中你用不上 ,为什么呢?动作是死的人是活的 人家变了动作了你就不会用了,只有在原有的动作经验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才是你自己的。  这其实是一个道理,中国历史记载之全史学发达是世家上首屈一指的,我们中国人重视对历史朝代的更迭兴衰总结经验教训,以为后来人借鉴。为政者需要把中国人的思想和历史的经验学透彻,对外国史现代史也就把他学习透彻,也就弄懂外国人的思想了 ,才能对政下药。这样就可以称做老师了。

薛逸然:【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立师道,这是为政治国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什么是师?传道之人。所以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

要传道,自然自身要有道。师,应该是人类中道德的领袖,精神的脊梁。如何才能承担起这个重任。要温故而知新。温,是小火慢炖,精华融为一体。

往圣先贤传之于我的,不能浮于表面。要反躬自省,实践修习,化入己心,成就己德。这是温故。

如此,你才能知道,在你所处的时代环境,内在的仁德,外在表现是什么样的。这就是知新。

然后,你才能知道,这个东西应该怎么传,怎么教,也才有资格做师。

曾子三省的第三条,传不习乎?就是曾子遵循孔子所教的展现。传之后世有道统一说,朱子,阳明等历代儒者,都以闻道,传道,弘道为己任。

靳婷:“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段我个人的体会是,

几年前读大学,因为并不深刻的懂《礼记》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不懂古语的原语境,不懂这1500字背后深刻的意义,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注释去解读大学,带着种轻率。

所以那时就像薛老师说的”书还是书,你还是你”自己的生命与之没有对应,大学于我而言只是一篇古人的文章。

直到最近一年,经过了自己这些年的成长和跟着薛老师的讲解以及大家的共修,各位伙伴们的相互扶持,对这1500字有了全新的认识,

可谓温故而知新,有时会感动的流泪,觉得圣贤们旁征博引、不厌其烦的把道流传给后人,希望华夏儿女能传承道、实践道、发扬道,感慨于自己的狭隘和浅薄。

我们的文化像个忠贞的卫士,任凭雪雨风霜、傲然守护着我们,经历了五胡乱华,经历了百年混战,以更具活力与生机的姿态挺挺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文化既能守住根基又能日新月异,每个人的腰杆子可以立起来源于我们的文化认同、文化自尊、文化自信。

就像我今天早上说的,能跟着大家共同学习,总有强大的归属感,我想我们的群就像个微缩版的中国,在这里可以真实、敞开、不断有可以跟随学习的榜样,不断被鼓励,不断自我发现[抱拳][抱拳]

2022年3月29日

《论语》

领读:景彤彤 张子武

注释:《论语新解》钱穆

【2-12】

子曰:“君子不器。”

器,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今之所谓专家之学者近之。不器非谓无用,乃谓不专限于一材一艺之长,犹今之谓通才。后人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才艺。”才艺各有专用,器,俗称器量,器量大则可以多受,识见高则可以远视,其用不限于一材一艺。近代科学日兴,分工愈细,专家之用益显,而通才之需亦因以亟益 。通瞻全局,领导群伦,尤以不器之君子为贵。此章所言,仍是一种通义,不以时代古今而变。

今试以本章与上章相参,可见一切智识与学问之背后,必须有一如人类生命活的存在。否则智识仅如登记上账薄,学问只求训练成机械,毁人以为学,则人道 楛(hu)而世道之忧无穷矣。不可不深思。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一个君子不像一件器具(只供某一种特定的使用)。”

张子武: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 "第一个工人说:"我在砌砖。"第二个工人说:"我在赚钱。"第三个工人说:"我在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故事的结果就是到了最后,前两个工人还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伟大的建筑师。

《易经》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我们做事的时候,只被动的做是形而下,做的时候有积极主动的思考是形而上。器只是工具,道才是君子所追求的。君子的目的是致道。

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君子不器,对君子来说,必须以“学无止境”的态度来要求自己,哪怕是在自己最专业的领域也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不能让自己的才能和思想拘泥在某种专业的狭隘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王玉军:君子不器之我见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道无形变化,器者有形固化。君子不器,关注点不是人的才能技艺,不是专才通才之论,而是指思维认知,不要禁锢自己,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做新民。

魏雅凡:  为政篇第十二章个人体会      不器 ,器, 器具 ,东西 ,各种各样的器具,比如, 杯子, 碗, 筷子 ,马匹,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 ,步枪 飞机 导弹 等等 君子不器,君子是人 ,他不是某一种东西或器具 ,君子应该发挥仁的作用 ,君子和普通人又不太一样 普通人会一种器械(我们武术把刀枪剑戟叫器械)比如拿咱们武术讲你只会劍术 ,不会刀术  ,不是全能的冠军 ,只是在一种器械上比较优秀 ,君子不是只会一种器械是全能冠军。但是这仅仅是术,武术。君子更要修养形而上的,就是道 武道 ,这其实比德更高,习武习德 习德先学做人,什么是侠客 ?我们习武人 多多少少都有侠客情怀 ,都想琴心剑胆仗剑天涯, 但是这都不是侠客 真正的是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侠之小者为友为邻,一个习武之人,要讲道义,要修养心性,以武修身达到做人的心性的更高一种的境界。现在我的境界只能体悟到这么多 。再深层次的我就看不见到了 。望各位老师指导。

薛逸然:【2.12】子曰:“君子不器。”

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就是具体有形之物的代称。各种知识,技能,思想,身份,地位等等。这些东西都不是君子真正所学的。君子要学的是超越这个层面的道。

但是,并不是说,器就被儒学所抛弃了。君子学的是仁道。万物一体,天下归仁。眼光就不局限在一家一派,世间之器皆在其中。儒学有专门的儒术,也就是经世致用的部分。以先秦诸子百家来说,很多家的代表人物都有学儒的经历。而后世儒学成为主流,实则是历史的必然。

一个人自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天地宇宙精神,都贯彻在儒家所讲的“仁学”之中。所以,仅仅把儒学当做一家学说,一种学派,一门学问,甚至一门学科,势必会造成对作为人类一大文明体系的儒学之“全体大用”的遮蔽,扭曲和误解。用现代学科建制来反观儒学,不难发现,今天大学里任意单一学科都不足以与儒学做等量代换。诸如哲学,历史学,文学,法学,政治学,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门类,都不可能以儒学为分支学科,而反过来,它们却都能在儒学的疆域内找到自己学科的位置。而这一点,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还是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哲学、宗教。都是不可比拟的。

儒学之所以体现出这种“全体大用”的特点,恰恰因为君子不器,君子学以致其道。仁,致广大而尽精微,仁道立,则人不会困于器,天下之器皆可修道。成道途中顺便成器。齐家,治国,平天下皆如此。(可与走近孔子四参读)

2022年3月30日

领读人:缪丹 范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行在言先,言随行后,亦敏于行而讷于言之义。

白话试译

子贡问如何才是一君子?先生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

魏雅凡:为政篇第十三章体会:先做到你要说的事 ,做比说更重要,敏于事,慎于言,先行于事而后于言 ,我们学儒之人 要重视实践知行合一,礼记上说“君子约言,小人先言”。小人是先说而后做 ,甚至说了也不做 。(先说后做的人不是贬义词只是不够高尚,说了也不做的人说话不算数的人就是贬义的了)品德高尚的君子,在说话的过程中总是谨慎小心,注重干实事,老子说轻诺必寡信 。说到就一定要做到 ,重承诺 ,践于行 是做君子标准之一。对于现在的某些人成天谎言满天飞, 求虚荣。明星做广告夸大其词 ,商人只求利益最大化,人人曰利天下危矣。所以党中央下决心打击这类人,前些日子新闻播放了网络虚假代卖的事引起了国家重视。君子爱才取之有道。 就算夸大其词是商家的一种手段 最起码不能买假货吧!你要是药商 这不就是害人吗?诺不轻许故我不负人 ,诺不轻信故人不负我。这句话是我做事的准则也是我个人的防护盾牌。

薛逸然:【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这讲的是恕。

我们要求别人,指责别人,教育别人之前,先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做好。

《大学》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能这样要求自己,则可修养日深。

2022年3月31日

《论语新解》

领读人:王福明 刘飞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忠信义。比,阿党义。《论语》每以君子小人对举。或指位言,或指德言。如谓在上位,居心宜公,细民在下,则惟顾己私,此亦通。然本章言君子以忠信待人,其道公。小人以阿党相亲,其情私。则本章之君子小人,乃以德别,不以位分。

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结,但不忠信。”

王福明:人是社会中的人,必然与其他的人产生关系。我以忠、信与人相交,人以忠信与我相交,则使情谊长久而和美;而以私心私利的意图相绾结,关系必至崩溃,只是一般的人也只是损伤个人;如果是从政的人以私结党,分而相争,必然危害社会,地位越高则危害越大!

魏雅凡:          为政篇14

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

此章运用人格和做人之道说明了具有独立人格与小市民的人的区别。人格独立并高尚的人,在是非面前敢于说真话但是也会讲究技巧 会顾及到人的脸面,不伤人。但不会因为一己之私去阿谀奉承 没有尊严的去迎合别人。此章是告诫我们,不论是身居高位还是普通人都要注重人格的修养。现阶段的个人体会。不对之处请指正。


2022年4月1日

《论语新解》

领读人:丁建英,魏雅凡,曾美双

论语:【2.15】

注释钱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此字有两解。一迷惘义。只向外面学,不反之己心,自加精思,则必迷惘无所得。一诬罔义。不经精思,不深辩其真义所在,以非为是,是诬罔其所学。后解由前解引申而来,当从前解。

殆:此字亦有两解。一危殆义,亦疑义。思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不能定,危殆不安。一疲怠义。徒使精神疲怠,而无所得。后解借字为释,又属偏指,今从前解。

此章言学思当交修并进。仅学不思,将失去了自己。仅思不学亦是把自己封闭孤立了。当与“温故知新”章合参。

【白话试译】

先生说:“仅向外面学,不知用思想,终于迷惘了。仅知用思想,不向外面学,那又危殆了。”

曾美双:“学而不思,则罔”。去学习做一件事,只是学习怎么样做成,而不思他其中奥密来不断革新进经验,最后还是迷惘的。

“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想着事情成功结果,而不去学不行动做也是枉然无用只是空想 。所谓实践出真知。

这是我自己白话试理解不知道对不对,请各老师指教。谢谢!

魏雅凡:      论语为政篇【2.1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去思考其中道理 也是枉然,就比如那天薛老师发的(中国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来源在那)本末终始 的问题 也就是大学里讲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止为始 ,得道为终。我当天似有所思, 得到画圆之说 ,从止开始,这里面包括定静安虑 先后 本末 终始 得道 。即是修行次序 ,亦是大到天地万物 小到个人修身 ,之道。这是学而思则得 。思而不学那是臆测, 凭空想象,做为政治家 ,要学习先人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教训 才能知道历代兴于因 败于因 如果只是凭空想象 ,那对治国 ,就危险了。学和思是相辅相成的,要学习后用心去琢磨 ,琢磨后再去实践验证 这才叫创新。

2022年4月4日

《习之日新社》

领读人:王彬靳婷

论语2.16

注解/钱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攻,如攻金攻木,乃专攻义,谓专于一事一端用力。或说攻,攻伐义,如小子鸣鼓而攻之。然言攻乎,似不辞,今从上解。异端,一事必有两头,如一线必有两端,由此达彼。若专就此端言,则彼端成为异端,从彼端视此端亦然。墨翟兼爱,杨朱为我,何尝非各得

[语音]

端,而相视如水火。旧说谓反圣人之道者为异端,因举杨、墨、佛、老以解此章。然孔子时,尚未有杨、墨、佛、老,可见本章异端,乃指孔子教人为学,不当专向一偏,戒人勿专在对反之两端坚执其一。所谓异途而同归,学问当求通其全体,否则道术将为天下裂,而歧途亡羊,为害无穷矣。一说,异端犹言歧枝小道。小人有才,小道可观,用之皆吾资,攻之皆吾敌,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后世以攻异端为正学。今按:由此观之,本章正解,尤当警惕。

-孔子平日言学,常兼举两端,如言仁常.兼言礼,或兼言知。又如言质与文,学与思,此皆兼举两端,即《中庸》所谓执其两端。执其两端,则自见有一中道。中道在全体中见。仅治一端,则偏而不中矣。故《中庸》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专向反对的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

王彬: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可见本章异端,乃指孔子教人为学,不当专向一偏,戒人勿专在对反之两端坚执其一。

仅治一端,则偏而不中矣。故《中庸》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专向反对的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

例如:

我们每天只在负面情绪里,会是什么样子呢?对周围人又造成什么影响呢?

那又有人说,我不悲观,天天乐观吧,等敌人打进来了,还没有危机感,不赶紧做战斗准备,而是肤浅地在拍手叫好:太好了太好了,打得好。那也不可取。

如今教育孩子是难题,网课后出现许多家长焦虑,前几天我们周围一家长因管孩子失手,将一上小学的亲孩子打死,执其一端可以吗?

如果放羊不管可以吗?

专向反对的一端用力,有害无利。

那应该如何用力呢?

中庸之道,中观态度。

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那个“把握好度”。

“中”“度”在哪里?一定指的不是在最中间。

魏雅凡:        为政篇【2.16】

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功 .专功一端。异. 不相同 。 在学说上孔子反对互相攻击,应执其两端 取乎中道 。如果观点不同,并执着自己的认知 ,就容易走入歧途 ,进而必为党同伐异 这就成了危害了。 孔子拜访老子时,称老子为龙。说明孔子没有反对老子的学说反而是崇拜的, 论语.里仁篇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这个方面看有包容之义 ,赞成殊途同归。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不足,在这个世间 只要是人就有缺陷 就有探索不到的角落。 中庸讲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生而不相害。

拿武术来比喻 我们武术有那么多的门派 (当然我教的是国家规定参赛的套路)这个一般没事门派之争,但往上推我启蒙老师虽然也是练习套路的但是也是出于弹腿门 你说你的好 说别人的不好,不是把心用在研究动作上,在这基础上去革新,发扬光大。 后来演化到同出一个师门也分出两种甚至多种派别 最后把最精辟的招式都弄丢了,这就成了祸害了。就大家看到的电视电影里武侠片这种事还少吗?呜呼哀哉!应该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如果只盯着对方不足那一点上 这就和上一章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贯穿起来了 。为政者亦是大同小异 意见不一致如遇战事 他主和也不去思考该不该和 你主战 也不想该不该战 ,然后分成两派 逢大事文武不合对国家就是祸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6,583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669评论 2 374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3,684评论 0 3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682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533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396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814评论 3 38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458评论 0 25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745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89评论 2 31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56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410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828评论 3 30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05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42评论 1 253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793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010评论 2 337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