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芳华》里最触动我的一幕,不是战争的残酷,不是女主被欺凌的场面,也不是女主回忆自己身世的悲凉,反而是她历尽沧桑后成了神经病,坐在台下看曾经的姐妹们表演过去一起训练过的曲目。
音乐响起来的那一刹那, 她空洞的眼神慢慢有了神采,手指不自觉跟着节奏打起拍子,她从位子上起来,走到空旷的草地,开始翩翩起舞。
她是微笑着的,我反而有了想哭的冲动。
哪怕她的记忆是错乱的,但当回到熟悉的场景中,她的身体依然会熟悉地依赖从前,就像她在医院里只允许刘峰,她曾经暗恋的人牵着她的手。她对面前的人记忆模糊,却仍然选择去习惯相信他,所以她在他面前特别地安静,任由他牵着走。
看了几期《演员的诞生》,有两期关于主角失忆,或者记忆停留在某一阶段的设定。
一期是宋丹丹演因为受不了失去丈夫的刺激,记忆一直停留在女儿还在上初中的阶段,女儿已经从初中逐渐步入社会,眨眼间都已经结婚了,她分不清,她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女儿依然13岁,她早已经与现实割裂了,但到了点,她记得要回家给自己的女儿做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什么都可以忘记,却对回家的路是处于一种长久习惯的熟悉。
还有一期,就是郑昊和欧阳娜娜演《我的父亲母亲》,郑昊也是个饰演不肯相信自己爱人去世的人,到了饭点,他就很安静地在那等已经过世的爱人送的饺子,已经成了很习惯的自然反应。
后来,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失恋后仍然会不自觉地走过去两个人一起走过的路,有时候想到好玩的事,仍然会选择打开微信想找那个熟悉的人诉说,翻找了很久通讯录,怅然发现,原来曾经那个人已经不见了。
时光已经过去很久了。
久到你连他的面目都想不起来了,但是身体却不自觉地指引你走从前的路,做出那些熟悉的动作。
2.
我看过一段关于杨蓉的采访,她说起自己去世的爷爷。
她接到爷爷去世的消息之后就立刻买了机票回家,她总觉得如果有一出戏,演的是孙女回到家看到从小给你讲故事,哄你睡觉,教你识字的爷爷就静静躺在那,那她一定应该嚎啕大哭,才能凸显那种撕心裂肺的感觉。
可她没有。
爷爷入棺的时候她没有哭,她守着灵堂两天,看着那张黑白照,她没有哭。
一座坟就那么切实地摆在那,她也没有哭。
一切都是那么平静。
她说,没有一个意识在告诉她,爷爷没有了。
直到她的姑姑在那烧爷爷生前用的一些东西,她蹲在那,找出了一件衬衫,打开的那一瞬间,有股淡淡的酒的味道,是爷爷生前身上熟悉的味道。
她是从那刻开始,突然哭出来。
那么久没回家,关于爷爷的记忆早已经在她心中慢慢模糊了,但她当打开那件熟悉的衬衫,她就有回到当年的感觉,想靠着他撒娇,想让他哄你睡觉,继续握着你的手教你写字,可侧过头一看,那个人不在了。
我仍然记得虎扑上有个帖子,网友说自己的母亲去世,丧葬期间他没流过几滴泪,心里头也没有太悲伤的情绪。他很困惑,是不是骨子头是个冷血的人。
帖子里,有人安慰他:
“至亲离去的那一瞬间通常不会使人感到悲伤,而真正会让你感到悲痛的是打开冰箱的那半盒牛奶、那窗台上随风摇曳的绿萝、那安静折叠在床上的绒被,还有那深夜里洗衣机传来的阵阵喧嚣。”
是啊,空旷的房间里,再没有人会对你唠唠叨叨,而你想叫一声“妈”,也只剩寂静的回声了。
熟悉的地点,熟悉的音乐,熟悉的所有,却独独少了一些人。
宋丹丹在《演员的诞生》里评价一些人的演技,说演悲伤时,他们程序化的表现就是干嚎,不管三千二十一,努力做出悲伤的表情去挤眼泪。看的人发而不能入戏。
真正的悲伤,是润物细无声的。它甚至可以展现一种温馨,欢乐的场景,但你却想哭。
3.
《芳华》的那一幕女主独舞实在是太美了,再对比起从前姐妹们一起共同排练的场景,女主分明是笑着的,可那一瞬间我特别难过。
熟悉的地点,熟悉的音乐,熟悉的舞步。
可惜,物是人非,芳华已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