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五年,明宪宗朱见深临幸了一位宫女,在这等级森严的皇宫中是残酷的,这个被临幸的宫女呢,只有一种下场,那便是没有下场!她每天依然干着洗衣扫地的活儿,没有封妃也没有再次恩惠,甚至没有一两银子的赏赐。如果没有那件事情的发生,她将永远活在这深墙里,直到老死。但命运呢?就是这么爱捉弄人。没想到的是她怀孕了,那时谁也不会想到,这孩子日后将会成为大明的皇帝。
这个宫女姓纪,原本是广西土司的女儿,但他爹不务正业,在广西起兵叛乱,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叛乱被镇压,全家因此论罪处死。除了他的女儿,因为她的女儿长得十分漂亮,被掳进了大明皇宫,可他虽长得漂亮,但毕竟是乱党之后,所以来到皇宫。并没有被选为贵妃,甚至是才人。只是负责掌管着内藏库(皇帝私房钱的地方)。在皇宫里不缺美人,只是看你运气好不好,运气好呢,可能会被选中去做妾,运气再好点,可能会被皇帝临幸,接受封赏,甚至是被封。妃子也是大幸。但这事儿的概率太低,和中500万彩票的几率差不多,大多龚女士宫女无人眷顾,最终老死。可偏偏纪宫女这么一个例外,明史中有记载,有一天宪宗皇帝去内藏库查看自己的小金库,正好纪宫女也在里面干活儿,普通的宫女看见皇帝驾到,一般都是吓得语无伦次之类的。可纪宫女不愧曾经是土司的女儿,他见了皇帝,不卑不亢,礼数周到,对宪宗所有问题都应答如流,宪宗听了如沐春风,直接当场就临幸了她。按理说呀,其他的宫女被临幸一般都会不要命地去和皇帝要赏赐,或者和那些同行们炫耀被皇帝临幸了,但是纪宫女却没有,他依然每天做着自己的工作,就当这一切从没有发生过,我们也无法猜测他的心路历程,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按理说呢,母凭子贵,只要自己怀了皇帝的儿子呢?全家估计都得乐疯掉,这是真龙子或者真龙女,那可真是祖坟冒青烟呢!可是纪宫女却没有感觉到任何开心,甚至可以用危险来形容她的处境。这一切都是因为万贵妃的存在。这个万贵妃是宪宗的独宠,而自从自己的儿子夭折,自己又失去生育能力后,万贵妃为了不让自己失宠,每天处心积虑的在后宫当毒妇,他虽然控制不了宪宗去临幸别人,但他却能保证被临幸的女人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不是说母凭子贵吗?她的做法是让每个被临幸过的女人喝下堕胎药。很快,纪宫女怀孕的事儿就传到了万贵妃耳中,他安排手下的一位。宫女去给纪宫女喂药。这个宫女具体姓什么,历史并无记载,但他所做的事却足以让她被历史赞扬。当他拿着药来到纪宫女这里之后,母性本能让这两个苦命女人产生了共鸣。这次她没有下药,是冒着被万贵妃打死的风险,隐瞒了纪宫女怀孕的事儿,她回去之后告诉万贵妃,这个宫女只不过是肚子长了个肉瘤而已。就这样这件事情被瞒了下去!到了,成化六年,纪宫女生下了这个孩子是个男孩儿,作为一个籍籍无名的母亲,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就是这个孩子。他倒不希望孩子长大后如何去争夺皇位,只希望他能够健健康康地长大。这不只是纪式的期盼,更是全天下母亲都有的期望。但不幸的是,孩子出生的消息还是传到了万贵妃的耳中。万贵妃暴怒,找来自己的亲信宦官,下令让他去把这个孩子溺死。然而,这个宦官虽然身体不健全,但内心却有着人性最大的光辉、善良。他叫张敏,他没有将孩子溺死,反而将他藏了起来。在之后的日子里,张敏及宫女甚至是废后吴式都加入了抚养这个孩子的队伍,这是对万贵妃肆意妄为的反抗,更是人性中的善良所致。
经过这些人的努力,这个小男孩儿长到了五岁,此时的他还没有名字,但不久之后,他的名字将响彻皇宫。成化11年,宪宗朱见深突然感叹自己已经快要30,却连个孩子都没有,真是愧对列祖列宗。巧的是,张敏就在身后。看见宪宗如此感慨,张敏在犹豫究竟该不该说说了,那自己的死期就到了,但最终呢?他决定说出真相,他扑通跪倒在地底下,跟宪宗说:陛下,您已经有儿子了!他不要命,他要的是事实和真相。宪宗听后喜形于色,立马跟着张敏来到那个小屋,终于见到了他的儿子,他哭着说,这个儿子像我,并给他赐名:朱佑樘,大明第九位皇帝明孝宗朱佑瞠,朱佑樘是解脱了,他终于不再担惊受怕,但厄运呢,来到了纪宫女和张敏头上。在得知消息的万贵妃暴跳如雷,他不允许有人欺骗自己,还欺骗了自己这么多年。在朱佑樘进宫后的一个月,成化11年6月,纪宫女离世,死因成谜。张敏也怕万贵妃报复,吞金而亡。关于此事,实在是无话可说,溢美之词都是虚妄,只能说这就是小人物的伟大,至少现在朱佑樘活了下来。成化23年,宪宗朱见深驾崩,朱佑樘即位,他是一个好人。虽然说他的童年以及生母的遭遇都是拜那个恶毒的万贵妃所赐,但是继位之后,朱佑樘却没有对万家进行报复。据说万贵妃的弟弟写好遗书,都准备上路了,但是朱佑樘却一直不以为然。而他最常被人提及的事,他一生只娶了一个老婆吴皇后,没有一个妃子。或许,这也是他童年阴影所致吧,他不想再让万贵妃这样的人出现,不想让哪个孩子过东躲西藏的日子。更不想让国家的统治因此出现问题。两人一共育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老大就是武宗朱厚照的儿子。
老二朱厚炜早年夭折,使得朱厚照早逝后,只能让堂弟朱厚熜为帝,也就是后来搞大礼仪,一二十年不上朝的修仙大帝--嘉靖。而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是身弱多病,但他却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国之君,自己是来治国的,而不是当皇帝来肆意妄为的。执政之后,朱佑樘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大臣有更多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还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们咨询治国之道,甚至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一起商议政事。把所有能用的时间都用来工作了,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但由于明朝的弊病在弘治年间凸显并加重,朱佑樘在治国这方面呢,只能缝缝补补,并没有什么大的举措。他或许尽力了,他虽不是什么雄主,但也是个规规矩矩的人。而到了中后期,孝宗更是因多难的童年而使得身体一直不好,他希望通过佛道之术,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状况。却导致奸佞之辈混入宫中,再次祸乱朝政,这或许就是他的黑点所在吧。最后,关于明孝宗甚至是历史人物的评价,我想引用李梦芝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收尾。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其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看其所作所为是否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是否推动了社会发展,是否起了进步作用。明之孝宗皇帝当然不同于太祖、太宗的创业,他是守成之君,作为封建皇帝,其政策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统治,而其政权的基础是地主阶级,他还要依靠多数地主的支持。因此,他的改良或者说是新政,只能是修修补补,而不可能是根本性的变革。再加上他个人性格的因素,使这些修修补补也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作为守成之君,他已经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史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