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意义:在我国,影视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仿佛已经接近到了一个“瓶颈”, 再提到创新,所有的创作者都会皱起眉头。本文将信息时代的资源与影视制作的创 新相结合,有助于创作者们加以借鉴,吸取新的养料,以探索出新的对文学内容的 改编方法;同时,本文将原著当中人物心理的改编为主要例证,在研究内容上实现 了创新同时也给影视创作者们以崭新的思路,力求实现影视制作的飞跃
三、对“人”的因素慎重处理,准确表达
如在余华的小说《活着》当中,作者主要目的是要揭示当时那个社会的黑暗、 残酷,因此即使有主人公以及其他人物形象,也都是随着社会的变换而变换的,给 读者的感觉是在根据社会状态看社会,而人只是社会的点缀物与映衬。而当《活着》 被张艺谋拍成了电影时,所表达的概念就完全不一样了:张艺谋将主人公福贵一家放到了中心的位置,尤其是福贵,透过福贵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 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 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愤控诉,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 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乐,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 残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