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名人学读书|加林:60所思(43)
书是什么?书是广阔生活的保证人。读书是人的精神食粮,和每天吃饭一样不能少,是获取知识,吸取营养,了解世界的重要环节。怎么样读书、读什么样书、那种收获大,因人而异,差距就大了。最近看了几位名人读书的故事,茅塞顿开。
小学语文我就没有学好,正直文化大革命,受“读书无用论”思潮影响,学校教学秩序不正常,经常停课闹革命,一会学工,一会学农,一会学军。教材编写不正常,说是“破四旧 立四新”,把传统知识体系全部搞乱了,课本内容为了迎合运动需要,都是些假、大、空。教育教学不正常,老师不敢教,学生不愿学,整个学校乱得很。尤其是汉语拼音就没有学会,遇到不识的字,只能靠查字典,标上同音字,有时字读音标不准,慢又麻烦。看书多了,时间长了,有不识的字、不懂的词,一懒就过去了,导致很多字不会写,写东西经常出现错别字。中学正是想读书时候,只是可读的书不多,很多书被禁了,是毒草,是反动,没有办法只能和发小交换着读,谁借到了晚上连夜读,走马观花,看个热闹,不懂要领,不知思考,如人、物、景人家从什么角度描写的,为什么这么样写。语文基础差得很,高考语文只考了30多分。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候,正值国家改革开放,很多书解禁了,读书的内容丰富不少,重点报纸、青年杂志、科普文章、小说等。参加工作以后,从事什么工作,就围绕着读书,以适应岗位要求。最近看了几位名人读书的故事,明白了成名的原因。如:百岁老人周有光谈他老师教如何看报。老师说,看完报,要问自己:今天哪一条新闻最重要?再问自己:为什么这一条新闻最重要?还要问自己这条新闻的背景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去图书馆查书,首先查百科全书,得其大要。我按照老师的教诲,看报兴趣顿时提高,感觉自己进入了历史的洪流。还有一条:“读书按比例。”既要读文艺欣赏的书,更要读知识理性的书,一方面培养形象思维,一方面培养逻辑思维。偏食病不利于保护健康,偏读病不利于发展思维。这些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学习方法,对我来说,终身遵行,自觉有益。
伟人毛泽东是怎么读书的呢?他在一师求学5年多,读书生活大概可分为两段:前3年,更多关注传统典籍;后两年,重点是哲学和伦理学。如读屈原的《离骚》。为了精准理解诗韵诗意,把诗中所有生僻的字音、词意、物品、地名及典故等,全部查清弄懂并认认真真地记下来。当今还有多少人是这样读书的?下这样的真功夫。从毛泽东的笔记来看,对当时所读的各类书籍,几乎都是如此认真扎实。伟人就是伟人,名人就是名人,相比之下,我辈众生差距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