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校园市场,其实一直很有争议。从表面来看,校园市场里作为新生代的年轻人,蕴含着极其强大的消费潜力。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它又不具备太多直接的可变现价值。无论是校园电商如俺来也,59store等,或者校园社交如超级课程表,课程格子等,使用的学生都不在少数,但其商业化能力却极其有限。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个人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
1,学生尽管未来极具潜力,但眼下,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源于家人,可动用的金钱较少,而有效的生活费只能用在固定的几样刚需上,例如周边吃喝玩乐。就大部分只能依靠家庭来维持支出的大学生,只能将主要成本用于生存,少量提升生活品质。
2,可能会有人说到,还是有几样刚需的,那校园服务可以做这几样啊,但你可以发现,要么有人做了,要么市场不大,盈利空间小,可复制性弱。如果有一笔资金,与其投入到一个盈利预期偏低的市场,不如投入到其他地方。
3,学生群体流动性大。学生只是一个人的短期身份,过了这个阶段就失效了,也就说你花了那么大的精力对他们作为学生身份时进行针对性的服务,时间一到,这帮用户就流失了,相当于白花了成本。
综上几点,校园市场不是没有人看到,而是大家都看到了,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把它当成一个重点市场来做。
但是,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主力军,潜在的消费者,这个群体对企业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企业对这一部分群体的消费数据需求也是非常高的。所以,大部分企业虽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专门的市场来做,但也会把它作为一个品牌培育基地,这也是各种企业社团,企业竞赛相继落地校园的原因。
其实,这两年,各种校园服务已经在蓬勃发展了,很多企业已经关注到这一块了。其中以消费金融为重点。无论是聚分期,分期乐,还是京东金融,都深深地挖掘了校园用户的需求,也恰恰是解决了学生面临的上述几个问题尤其是第一个问题:提高了学生用户的经济来源(来源即未来),满足了学生日益旺盛的消费需求,无论是物质需求或者虚荣的需求。
另外一家厂子,ofo,起家于校园市场,但又不止于校园市场,这是该系列业务能茁壮成长的关键所在。
但这些属于个例,它们能否真正在校园市场进行盈利还有待两说,但消费金融确实将学生用户从大学开始,就将之捆绑到了自身的平台,并且可持续至毕业后。
而其他的业务,除了基本需求,很难在校园市场有更好的开花。
个人觉得这部分企业的目的大多不在于啃校园市场这块不是很大的肉,而是为了进行品牌培育和消费数据挖掘,从而提升用户黏性,让学生用户在未来为业务提供源源不断的增量。